在岳麓书院念书是怎样的体验?

发布于 2021-10-12 21:51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作者 | 陈如意

图片 | 苏亦薇




编者按:纪录片《岳麓书院》中提到,“岳麓书院是让人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岳麓书院在历史变迁中仍然屹立着,守护着湖湘大地的文脉传承。它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它也是中国唯一还在招生的古书院。在岳麓书院中念书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图为岳麓书院“道冠古今”牌坊

已不知是第几次来到岳麓书院的门前,再看到那块“千年学府”的匾额仍会受到触动。书院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参观,免不了人声嘈杂的热闹。但即使在嘈杂中,书院仍散发着千年沉淀下来的幽静。想起纪录片《岳麓书院》中提到的那句话,“岳麓书院是让人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这也是我来到书院一年后,对它最深的感受。

把文庙自习室的门关上,外界的喧嚣便被隔绝。我一次次温习着课堂上老师反复吟诵过的章句,如告诫我们慎独的《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如勉励我们努力的《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千年来,书院的教育仍坚持着为学和为人的结合。

图为岳麓书院园林

《乐记》中写道:“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读古书、做学问便是如此。我们在书院汲取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敬”,是一种随着沉淀日益臻善的修养,是“慎独”“中庸”“勤勉”“豁达”。这也是古代学者“为己不为人”的态度,不是为了卖弄,而是为了自己的心安与修行。

岳麓书院在教学上也延续了千年来的传统,主张“惟教学半”,即老师教授学生的过程,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学习,是学习的一半。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读书会是师门的重要活动。在读书会中,首先由学生朗诵、解读一段经文,之后由导师进行补充与评价。同门之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相互切磋。

在治学的大方向上,导师常给我们一个总指引。如针对治学态度,我的导师常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强调“敬”在做学问中的作用。“敬”不仅是心无旁骛的心态,还是扎扎实实坐冷板凳的功夫。

走进岳麓书院的书院博物馆,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的讲座。书院沿袭了千年来邀请各地名儒来讲学的传统,开设了“岳麓书院讲坛”。书院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免费入场听讲,面对面与学者交流。

图为岳麓书院时务轩

常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来参加讲坛,当他们得知我是岳麓书院的学生时,总是说:“能在岳麓书院读书,真幸福。”他们说,自己也想“多学些东西”,所以常常来岳麓书院听讲座。书院从不隔绝外界、高高在上,它为更多人提供一个求知的平台。正如《岳麓书院》片中所说:“延续千年的岳麓书院,并不是走进历史的博物馆,而仍然充满活力地授业解惑。”

如今,书院的讲台上仍摆着象征“朱张会讲”的两把椅子,表达对朱熹和张栻的敬意。千年前的学生,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先生讲书;千年后的学生,求知的目光依旧炽热。千年前的老师半学半教,千年后的师生依旧教学相长。千年前朱熹来了这里,千年后仍有许多学术名家走进书院讲授诗书。千年的岳麓书院见证过沧桑却不苍老,千年学府依旧弦歌不辍。

图为岳麓书院屈子祠

书院内的赫曦台上有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在漫长的历史中,岳麓书院经历过元军的洗劫、日军的轰炸,文脉曾一度中落。但正如“岳麓书院”的牌匾会被寻回、赫曦明日仍会洒遍书院,会有后人不断修缮它的实体、传承它的精神。书院的文脉会代代相承赫曦会化作一团团文明之火,如庄子所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2日第10版。作者陈如意,系湖大青年传媒记者,岳麓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2020级本科生。)



-THE END-
排版 | 夏银彩
审核 | 陈实 肖遥
责任编辑 | 李子怡 夏银彩

假期,挣脱内卷的牢笼

72周年!湖青为你留存一个祝愿

举国欢庆 盛世中华

<<  滑动查看往期推送  >>




湖大青年传媒即日起接受投稿啦!

稿件要求:

1.字数1000到3000,

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小四宋体,

首行缩进两个字符,行间距1.5。

文末右下角标明文字作者与图片来源。


2.稿件图片插入文档标记图1图2图3,

高清图片另放文件夹压缩成压缩包,

重命名图片呈序号对应排列。


3.投稿邮箱:huqingwechat@163.com。

择优录取。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