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怎样突破“微笑曲线”?
发布于 2021-10-13 21:14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美国商务部出台针对台积电政策,二是线下购物中心扎堆开业。我们看看从这些事件背后,能学到点啥知识。
最近,全球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成为媒体焦点。9月份,美国商务部表示,为了“提高芯片供应链透明度”,要求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芯片制造商,在限期45天之内提交一系列商业机密文件,包括客户名单、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消息一出,引发东亚媒体一片哗然。有人指出,这个政令主要是针对台积电,韩国企业是躺枪。
美国商务部话音刚落,10月1号,美国《时代》周刊就刊登了对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的专访,文章明确指出,台积电已经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偏头痛。你看,这个对台积电的评价,已经不是从产业角度出发,而是上升到了地缘政治的高度。
为啥台积电会被美国商务部盯上?我们来看看台积电在整个芯片产业链中的位置。在全球定制芯片市场,台积电占一半以上份额;特别是在7nm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中,台积电独占了90%以上的份额,其余份额被三星吞下。目前,台积电正在建造能生产3nm芯片的晶圆厂,而英特尔、格罗方德等美国公司在芯片生产上落后至少两代。美国媒体痛心疾首地说,这简直是“英特尔的耻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的战略焦虑可以想象。甚至有坊间猜测,美国商务部这次公开索要商业机密,就是逼迫台积电加快在美国建厂,以及对美国公司做更多的技术转让。
我们今天不聊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而是来探讨一个产业链之谜:细想一下,你有没有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台积电只是一家“代工厂”,它不设计芯片,也没有自己的芯片品牌,按照传统的“微笑曲线”理论,代工厂是处于微笑曲线最底部的加工生产环节,是最没有技术含量,也是利润率最低的环节。然而,台积电却打破了“微笑曲线”理论,把制造加工做成了产业链上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按照《时代》周刊的说法,在1980年代,美国芯片公司正在和日本同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美国芯片公司开始寻求生产外包。当时,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已经预见到,未来芯片业将出现大规模的水平分工,也就是设计和生产的分离。而且,大部分芯片公司会选择做设计,因为通常认为代工生产没有技术含量。张忠谋抓住机会创办了台积电。
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有人那么早就看到了趋势呢?我没有确切答案,不过之前日本产业记者西村吉雄有一个类比,他说,芯片产业中的设计和生产,就好像是出版行业中的编辑部和印刷厂,它们在企业之间出现分工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文化层面的不同,编辑部和印刷厂,需要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二是生产要素的不同,编辑部是知识密集型的,而印刷厂是资本密集型的。
大型印刷设备很贵,如果各个出版社都拥有自己的印刷厂,显然图书的编辑出版速度跟不上印刷速度,这就导致印刷设备闲置,白白占用大量资金。更合理的方式,显然是由少数大型印刷厂,来为众多的小型出版社提供印刷服务。这样一来,出版社不用负担昂贵的设备成本,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出版小众刊物,小型出版社才能够生存下去;同时,大型印刷厂的生产线也能达到饱和,单位印刷成本更低。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芯片产业也会遵循类似的规律,就是少数几家代工厂为众多的芯片设计商来提供生产服务。当然,晶圆厂和印刷厂的资本密集程度不是一个量级的,一个晶圆厂的投资动辄上百亿美元,光是一台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就值1.5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谁的产量大、设备折旧快,它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就越快,生产技术就越先进。在这场设备竞争中,三星和英特尔都不是台积电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因为代工企业向不同的设计公司开放接口,头部代工企业的技术接口就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从而占据了主导权。比如台积电推出了开放创新平台,帮助设计公司更好地进行芯片设计。
你看,谁说代工企业就一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当然你可能说,芯片业是例外。那我再给你说个服装业的例子,浙江宁波的申洲国际。这家全世界最大的服装代工企业,为优衣库、耐克、阿迪等大牌代工,但它的赚钱能力比这些大牌客户还强。申洲国际的净利润率常年保持在20%左右,是耐克的两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