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
发布于 2021-10-13 21:56
唐朝“以胖为美”指的是以丰腴为美,所谓丰腴,并不是单纯胖、更胖、最胖,而要胖得有韵味,胖的比例匀称,还体现了富态有福之貌。唐朝相较于我国古代其他朝代,相对来说民风更为开放,女性地位很高,而且大街上容许袒胸露背的装扮出现。他们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也就是说,要“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就是以胖为美、“丰腴之美”的典型。关于杨贵妃的身高和体重,正史中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考证。在野史中、坊间流传中,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6斤,也有的地方说她身高1.55米,体重120斤,BMI值均在25.0左右,差不多在正常值的最高线处,或过重值的最低线处。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但无臃肿的感觉。
下面的是《簪花仕女图》(唐,周昉)。描绘的是唐朝时期贵妇人们的仪态。
其次,“胖”并不是有唐一代从始至终的审美取向。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也仅是盛唐时期才有的,初唐、中唐和晚唐基本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了解了大唐“以胖为美”的真相,我们才会明白“此胖非彼胖”的原因,不过,这样的审美观的确给后人带来了更多的启发,而且,大唐历经三百年的女性审美观演变,无论从清秀到丰满、拘谨到开放,唐代女子的形象演变给人的视觉冲击总是最强的。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千万别再被杨贵妃所谓的“以胖为美”蒙骗,也更应该从中领会大唐独特的女性美感气息。
“胖”不等于肥胖。
“胖”=丰腴。
以唐代第一美女杨玉环来说吧,史书对她的描述是:“丰艳”“微又肌”“凝脂胭华”。用现代话翻译就是:长相艳丽,体态丰满,肌肤紧实。
所以杨贵妃肯定不是个满身肥肉的大胖子,而是一个皮肤细腻,身材紧实,容貌绝佳,浑身充满健康美的女子。
李白《清平调》把她比作牡丹花,已经很清楚告诉大家杨玉环是一种端庄大气华艳照人的美;
白居易《长恨歌》说她“天生丽质难自弃”,这是说她皮肤好,容貌佳,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说气质出众了。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翠微匎叶垂鬓唇。珠压腰衱稳称身。”——杜甫《丽人行》
心怀天下的杜甫大诗人鲜有描述风花雪月的诗句,而他在《丽人行》中却对杨贵妃有着入木三分的描绘,看来,被世人称作“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的确有着令众人倾倒的绝美外表;在杜甫的描写中,杨贵妃不光不胖,反而是个骨肉均称,肌肤细腻的标志美人。
而史书中的记载,更是从来没有提到过杨贵妃肥胖。
“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本传)
杨贵妃擅长《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这样华丽的舞蹈,运动量极大。结合上文诗人的描述,一个肌肤白皙细腻,身材匀称丰满略有肌肉线条的杨贵妃呈现在大家面前。当今时代比较接近这种形象的,大概就是有健身习惯的女子吧。
可能这时有同学会说了,唐朝就杨贵妃一个美女吗?我们说的是唐朝整体的审美风气。
这个问题,恐怕还是喜好花前月下的文人雅士们有发言权。
李贺:“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小蛮腰。
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楚腰。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身轻体柔。
刘希夷:“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细腰。
文人喜好高挑苗条,权贵们亦然。以风流情史流传后世的唐明皇李隆基为儿子挑选美女时,也显示了当时对于美女的标准。据《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为排解儿子心中苦闷,命高力士派京兆尹“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即便到了绘画、陶俑大量出现肥胖形象的中唐,苗条高挑白皙依然是美女的标准。这也是杨贵妃并不是胖子的间接证据之一。
所以,
唐朝喜欢的不是胖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
有唐一朝,整体审美偏向于“胖”一点,这还是可以肯定的。
唐朝以前。
先秦
喜欢自然朴素之美,评价美女多为“天生丽质”与“国色天香”。
代表人物:“沉鱼之姿”西施、“桃花夫人”息妫夫人。
秦汉
喜欢端庄纤柔之美。
代表人物赵飞燕更是有惊人的评价“体轻能为掌上舞”,这得多细的腰?
魏晋南北朝
喜欢个性逸雅之美。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女性开始获得独立的价值。
走起路来衣袂飘飘,气态潇洒,婀娜多姿。
所以才女谢道温的诗句也是充满了飘逸的气息“未若柳絮因风起”。
看得出,
唐之前,中国也没有说以“胖”为美的。
那在唐之后呢?
宋元
喜欢纤弱清秀之美。
“温柔贤淑”“娇羞无力”是当时美女的一大特征。
而且由于宋代思想保守,注重道德高于容貌,
凭借美貌进入皇宫的美女,极少。
代表人物:董小宛、李师师。
明清
喜欢刚柔消长之美。
明清对女子的束缚极多,着装十分死板。
所以在女子审美上,整体偏向于含蓄美。
清代诗人心中,真正的美女,不只是绝丽的容貌外漏,还得有内在的气雅。
因此有“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的标准。
代表人物:陈圆圆。
唐以后至今,
也没有以“胖”为美的案例。
那为什么偏偏唐朝喜欢“胖”呢?
1.“胖”是身份家世的象征。
古代可不比当代,即便是国力强盛的大唐,也没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能吃“胖”,基本说明你家里有矿,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儿。
2.“胖”更有利于繁衍和生存。
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年的6000万锐减到初唐的1500万,
古代医疗条件很差,“胖”女子不仅好生养,提高生孩子的成功率,还能提高在天灾人祸爆发时的存活率,因为脂肪,是饥饿时最大的能量来源。
3.大唐文化开明。
盛世大唐,世道太平,经济繁荣,万国来朝。
子民心中有强大的自信,风气开化,对女子没有像后世“三寸金莲”之类的传统约束,与之佐证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也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所有油画里的美女都很丰腴,比如:蒙娜丽莎、大宫女、圣母子,全都是丰乳肥臀,体态丰盈。
4.大唐皇族有胡人血统。
开国皇帝李渊的皇后窦皇后,胡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胡人。
在艰苦的游牧生活中,“胖”一点才能更好的活下去,生出健康的孩子的可能性也越高。
不管李唐皇族是不是喜欢“胖”美女,
出于政治因素,他们也不得不选择胡人美女。
皇家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才会形成一种以“胖”为美的风气。
综上,
唐朝确实以“胖”为美,但那种胖不是肥胖,而是丰腴。
“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美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时代都能赞同它是美的,这样的美才是真的美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