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兴八首》(其七)

发布于 2021-10-14 06:59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

昆明池:汉武帝防南方外族,仿云南昆明滇池在长安凿池练海军,名目昆明池。

武帝旌旗:昆明池是练海军的,故说武帝旌旗。

织女:与下句的石鲸都是皆明池上的雕像。

菰米:俗名茭自,秋天开花结实如米。

鸟道:喻山高路绝,只有鸟才能飞到,这里指到四川的路。李白有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解读:

这首诗仍是在羁旅中回忆长安,专就昆明池来写,实则是借汉喻唐,这是唐代诗人惯用手法,内容从盛到衰,今昔对比,感慨系之。

昆明池水是汉武帝时开凿而成,本意是想在此训练水军,诗人开头说昆明池是汉时凿的,以喻唐朝象汉一样的强大繁荣,诗人十分幢憬这一过去了的繁华,似乎武帝的功业,昨日的繁荣还在眼前一样。因昆明池是练习海军的,故用上“旌旗”一词。诗人在此将汉武帝比作唐玄宗,不过他曾有诗云:“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可知玄宗皇帝也曾在昆明池中置战船,可这都于事无补,并没有阻止战乱的发生。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诗人笔锋一转,过去繁华的地方,现在冷落荒凉了,夜月之下,只有石雕的织女还在织布机上牵着虚张声势的机丝,实际描写了安史之乱给生产造成的破坏,在“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的情况下,那有织布的娇料。昆明池里还刻有石鲸,秋风吹来,水波拂动好象鳞甲在张翕一样,暗中点化“羌羊坟首,三星在膏”的诗句。

颈联写池中的花卉生物,菰米熟落了,却没人去收,让它沉腐在池里,风吹水动把沉滓泛起来象乌云一样,莲子成熟了也没人管,莲子掉了,只剩下粉红色的莲房,在冷露中垂头丧气。荒凉的气氛烘托够了之后,把诗意更推进一层。尊严不可侵犯的“至尊”天子,现在更惨,仓皇逃难,走向那道路艰险,只有飞鸟才能通过的四川,不知现在情况如何。说也可怜,堂堂天子竟然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就像浪荡江湖的渔翁一样。

这首诗从今昔对比中隐含对造成这个悲惨局面是谁的责任的迫问。尽管离不开对李唐王朝的爱护,但有鞭挞。无一字哀愁痛苦,只把诗人想象的此时的昆明池的情景刻画出来,使人感到诗人对物盛而衰之象,不禁怆然于怀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