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
【惯例说明】
这是3年前发布过的旧文。
所以现在只好重发一遍,以申请原创保护。
当然,前提是我仍然坚持文中的观点没有改变。
可能因为我母胎单身太久了,“物以类聚”,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和同学跟我一样。
每次她们身边出现有发展可能(在我看来)的男性,我都会非常鼓励她们去多了解多接触多交流。“这不是我的理想型,我现在还有时间,我不愿将就。”受到青春时期看到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大部分女生都以此作为参考的范例,去勾勒心目中的理想恋爱。如果再问他们打算怎么去找到自己所谓的“理想型”,得到的回复多数是这样的:
生命中的那个人,真的诚如冰心先生对铁凝女士说的那样:“你不要找,你要等”吗?关于脱单这件事情,我想起了很早之前我跟弟弟的一次讨论。
那时候恰逢他在学习用函数思维看待分析问题,我就让他以脱单作为一个例子剖析一下。如果以脱单作为因变量f(x),那么自变量应该包括:你自身的条件,包括外观、学历、家庭背景、性格、三观等等;
你理想对象的条件,子项目同上,其中这些子项目你要思考每一个要赋予的权重(这个很重要!);
你理想对象的理想型的条件以及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
你与这位理想型之间的差距;
你认识你的理想型的途径与方式
……
这一次函数式,可以最大程度最全面地帮助你分析你自己的状况、外界的环境。最神奇的事情是,后来我在Ted上看到一个演讲,里面的一位女程序员也是同样的思维,最后找到了真爱。得到自己愿意与之约会的最低分数,愿意投入感情的最低分数:受挫之后,她还会去做调研,然后优化自己的“简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她高超的技术能力,而是她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对现实的正确把握,以及强大的行动力。在我看来,只有把第一步想清楚了,在寻找的过程才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反正据我所知,身边的很多女生都喜欢学霸型的工科男。问题是,在学校里面,特别是研究生期间,工科男基本都是泡在实验室里面,我们根本没有途径去认识他们,也没有方法让他们看到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么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Mr.right呢?尤其是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理想型的世界是平行的,毫无交集。每次我遇到新认识的情侣,我都会特别好奇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认识到对方的。根据我在书上看到的以及实际询问到的,一部分是以前的同学,一部分是同学或朋友之间的介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拓宽你的交际圈(虽然这句话已经被说到烂了,但真的是真理),不放过任何一个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在一场活动中,你想要的工科男可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而不会来参加这种活动,但是,你可能会在这里认识到了这位工科男的大学同学。如果是已经参加工作了,生活中很少线下团体活动,或者平时工作都累惨了,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参加活动怎么办?我能想到的一种方式就是:主动向你身边的同学、朋友释放你希望找对象的信号,利用他们的圈子扩大寻找范围。因为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是不会主动来找到你并帮你介绍对象的。最后,聊一下很多人觉得非常重要、甚至在他们的择偶决策中占据一票否决权的因素——颜值。关于颜值,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一个男生的价值不在于其颜值。
两性关系中,真正对女生具有长久吸引力的是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个例子,
“这个男生又高又帅,但是没什么用。”
VS
相比之下,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是后者获胜。
嗯,如果你一定要说:为什么我就不能找一个又高又帅、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棒的男生呢?
当然可以啊。
可问题是,这类男生是极具吸引力的,你有什么优势可以让他选择你?
即使天时地利人和使得你们最终走在了一起,你能确保你一直都是他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佳吗?
第二,人对稳定变化的东西会很容易自我调整从而适应,但是,对变化中的东西却难以适应。(理论及例子均出自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
举个例子,深夜中,我们最怕的是那种有一阵没一阵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下一阵的声音。
但是如果这个噪声是稳定的,反而我们慢慢地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因为颜值是一种稳定的状态,相处久了我们也就习惯了。
但是性情不稳定的人,我们不仅无法适应,而且会让两人的感情不断被消耗。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就为了找个对象,我耗费这么多心思和精力,值当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篇文章《找对象有什么重要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非常值得,而且有必要(打算一辈子单身的人除外)。
我一直相信,一段健康且良好的亲密关系,最终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你们~
附上TED演讲链接,请尽情享用~
阿猫成长记 本硕经济学,金融民工,专注个人成长。
46篇原创内容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