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创建了第一个飞机实验室和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他先后组织参与歼教-1、初教-6、强-5、歼-6、轰-6、运-7等飞机的设计。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飞机设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徐舜寿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与贡献,是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在他直接领导下培育出的飞机设计人员,遍布我国自主设计机型的重要岗位。他是中国的米高扬、苏霍伊、图波列夫。
徐舜寿(1917 -1968)湖州南浔镇人,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曾任西安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徐舜寿清华大学毕业照
少年时代的徐舜寿数理化成绩优异。1933年,徐舜寿在秀洲中学毕业后报考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南京金陵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同时录取。经过认真思索,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专业。1937年,徐舜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笕桥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检验部门工作。“洋气十足”是他对当时工作的评价。“我在检验部门工作,上司依靠洋人,气焰很甚。我看不惯,所以去上海投考了前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特别班。”徐舜寿后来在回忆中说。顺利录取后不久,抗战全面爆发。1939年3月,全体毕业生被分配到空军工作,徐舜寿到了位于成都的空军航空委员会。工作勤奋、思维敏捷,业务水平提高很快的他与王士倬合著的《飞机性能捷算法》发表并获了奖。回国参加航空建设的徐舜寿
1944年到1949年,徐舜寿经历了赴美留学、结婚生子、投入革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断变化的人生。1951年,徐舜寿在南京留守待命的政治学习结束后,分配到航空工业局生产处技术科任工程师,后任副科长。徐舜寿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科研设计思想。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飞机设计研究机构,是徐舜寿长期思考的问题。1956年10月,飞机设计室正式在112厂(今航空工业沈飞)成立。早年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工厂实习时,那里设计室的环境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当时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徐舜寿仍然按照他心目中的飞机设计室的要求来设计办公室。他要求把小间的屋子打通,变成大办公室,所有的制图桌都集中在一间大屋子里。他的位置在屋子的一角,整个办公环境可以一览无余,有什么问题,马上就可以协调解决。他对试验设备和办公设施也毫不含糊。比如绘图桌就不是简单到外面选购现成的产品,而是徐舜寿和几个设计人员一起精心设计定制的,绘图桌有好几个抽屉,这样可以多放一些书籍、资料,还配有可放铅笔、橡皮、三角板的专用板,另外还有可存放描图纸的长形空间。图板可以在上面平放也可以竖起来。这种绘图桌的设计形式,一直沿用了几十年。徐舜寿很重视模线间和模型间,挤出原来小平房里的过道,建了模型间。设计室组织机构是按徐舜寿对飞机设计机构思路设置的,行政部门简化,整个机构短小精悍。 徐舜寿天资聪慧、敏而好学。他深知,要把中国的飞机设计事业发展起来,使设计工作尽快走上正轨,让设计人员尽快掌握先进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和设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和消化国外飞机设计资料。 112厂飞机设计室成立初期,飞机设计资料奇缺,他要求设计室收集当时国内已有的米格、雅克飞机的各种资料,同时从国外购置和预定美、英等国关于飞机设计报告和市场公开销售的航空期刊和书籍。被授予上校军衔的徐舜寿
徐舜寿自己有一套有关飞机设计方面的参考资料,最珍贵的是他1948年在南昌设计“中运-3”时的设计备忘录。这些书从南方到北方,从沈阳带到北京,以后又到沈阳,他从来没舍得丢。后来在设计室开始设计歼教1时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国内,112厂设计室的航空科技资料的收藏量是最多的。这样既为自行设计飞机准备了技术资料,又开创了设计人员勤学苦练的学习风气,也为技术人员掌握国外先进航空技术创造了重要条件。 飞机设计室成立之后,有志于飞机设计事业的技术人员慕名而来,纷纷提出要参加到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的队伍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室总共108人,其中技术人员92人,平均年龄22岁。木制样机
为了凝聚智力、集思广益,提高团队的整体科研技术水平,他借鉴苏联的经验,组织了技术委员会,由正副主任设计师(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主管设计师陆孝彭及总体、气动、强度、机身、机翼等5个专业组长共9个人组成,推行和采用的技术民主、博采众长、科学决策的方法与组织形式,每周召开一两次会议,讨论解决一些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使各专业的领头人可以了解飞机的整体布局,提高设计协调能力,从而带动整个队伍建设。 “必须尽快建立设计队伍,通过几个型号的设计和试制,既能部分提供给空军使用,又可以培养设计队伍和工厂的试造能力。”这是徐舜寿对飞机设计室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后,做出了深谋远虑的计划。1956年8月,四局发布“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经过仔细分析论证,徐舜寿决定设计一种最大速度为850千米/时的中级喷气教练机。这个型号对于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只有近百人的设计室来说,起点不低。局领导很快批准了徐舜寿提出的中级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设计方案,新飞机定名为歼教1型飞机。112厂技术人员在设计图样
当时设计室里真正搞过飞机设计的只有徐舜寿、黄志千、陆孝彭等几个人,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设计飞机,许多工作还不知如何下手,包括打样设计、画模线等。徐舜寿亲自参加具体的设计,对设计人员进行指导。他终身保持着在一线参加具体设计的工作作风。 在图纸设计过程中,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符合部队的训练需要,徐舜寿曾先后14次亲自带领设计人员,带着设计方案请空、海军领导机关,空军有关部队,航校以及苏联专家进行审查,广泛征求意见,也请工厂试飞员来评审设计方案。然后,再根据部队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修改原设计方案。这种做法后来也成为一所、十所等国内飞机设计研究机构的传统。 针对飞行员反映苏联飞机的座舱盖低、操纵手柄偏大的问题。徐舜寿便专门安排了设计员去部队收集了1400名飞行员的身材数据。根据中国人的身体特点确定了歼教1的座舱和驾驶杆手柄尺寸,并专门进行研制。在飞机设计方面,徐舜寿是国内应用人体工程学原理的第一人。徐舜寿与歼教1飞机试飞员于振武及试飞站工作人员讨论试飞问题
1958年7月26日,歼教1试飞。飞机呼啸着转向跑道滑去,尾喷流卷起一片热浪,轻盈地飞上了蓝天。从1956年10月开始设计到1958年7月首飞成功,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其速度之快,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它凝结着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们的智慧和心血。通过歼教1,培养锻炼了设计队伍,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试制经验,也探索出了一条我国独立自行设计的道路。它的成功,开创了喷气时代中国人自行设计飞机的历史,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之后,徐舜寿还参与了轰6飞机空中试车台任务、“816”专项任务、“09”工程等研制设计工作。1965年,他在疗养期间翻译了苏联出版的《飞机寿命》一书。他还组织十所强度室技术人员广泛收集资料,与西北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疲劳译文集》,首次向国内系统地介绍飞机结构的疲劳问题以及“安全寿命”设计准则。
1968年1月6日,徐舜寿不幸逝世。他的去世是我国航空科研事业的重大损失。如今,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有一座徐舜寿汉白玉全身塑像,陕西阎良603所有一座徐舜寿铜质半身塑像。徐舜寿的功绩是一代航空人奉献精神的丰碑,徐舜寿的科研设计思想,哺育了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队伍,确立了他在中国飞机设计事业中一代宗师的地位。(自:世界家风)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