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原学特征
发布于 2022-05-19 07:13
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为直径100~120 nm的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由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p24)组成,衣壳内包括两条完全相同的病毒单股正链RNA、核衣壳蛋白(NC)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包括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p51/p66)、整合酶(integrase,IN;p32)和蛋白酶(proteinase,PR;p10)等。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包膜结构之下为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A;p17),形成病毒内壳。
HIV分为HIV-1和HIV-2。HIV基因组全长约9.7kb,基因组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发挥着调节HIV基因整合、表达和病毒复制的作用。HIV基因组含有gag、pol和env 3个结构基因、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和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和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蛋白r、vpu病毒蛋白u和vif病毒感染因子),其中vpu为HIV-1型所特有,而vpx为HIV-2型所特有。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同,env基因的变异率最高。H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的随机变异,病毒在体内高频率复制,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组,以及药物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ART及患者依从性差是导致耐药变异的重要原因。
我国以HIV-1型为主要流行株,已发现有A、B(欧美B)、B’(泰国B)、C、D、F、G、H、J和K 10个亚型,还存在不同流行重组型(CRF)和独特重组型(URF)。2015年第4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IV-1型主要流行的亚型为CRF07_BC、CRF01_AE、CRF08_BC和B亚型。
HIV-2型主要集中在非洲西部区域,目前还未形成全球性扩散,但自1999年起我国部分地区已发现少量HIV-2型感染者,随后多地报道HIV-2型输入性病例,值得密切。
HIV-1型入侵宿主的主要受体是表达于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CD4分子。HIV需借助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CD4,主要受体)和第二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受体(CXCR)4等辅助受体]。
根据HIV对辅助受体利用的特性将HIV分为X4和R5毒株。R5型病毒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而X4型病毒常同时利用CXCR4、CCR5和CCR3受体。CXCR4和CCR5在不同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存在差异,初始T淋巴细胞(CD45RA)高表达CXCR4,而记忆性T淋巴细胞(CD45RO)高表达CCR5。巨噬细胞和DC也高表达CCR5。值得注意的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HIV常利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而在疾病进展至晚期时病毒常利用CXCR4作为辅助受体。
来源: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