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农业 | 工厂化养虾技术突破,关注行业龙头布局
发布于 2022-05-19 07:14
摘 要
受益消费升级,对虾养殖量持续增长。南美白对虾为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品种,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南美白对虾产量186万吨,2003-2020年间CAGR为6.8%。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近年对虾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数据,2020年对虾进口量51万吨,进口依赖率20.5%,2025年我国对虾养殖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元。
成活率始终是行业的第一“痛点”,规范化、设施化为大势所趋。对虾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导致其对病害易感,养殖难度较大,水体、种苗、饲料、动保等各环节养殖要素缺一不可。我国对虾养殖呈现大量散户和少数大型企业并存的二元化模式,精细规范的规模化养殖更加契合对虾养殖特点,为行业主流发展趋势。
风险提示
正 文
1.1 对虾养殖体量稳步扩张,南美白对虾占据主导
我国对虾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40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发展对虾人工育苗,并于上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工厂化育苗。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产品生产国和主要贸易国,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对虾产量202万吨,2003-2020年间CAGR为5.9%。我国对虾养殖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四大类,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占比达92%,占据绝对优势。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学名凡纳滨对虾,原产自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于90年代实现全人工育苗,新世纪后开始大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具有壳薄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可适应淡水和海水养殖等优势,在合理养殖条件下,幼虾经60天左右的饲养即可养成10-12厘米、个体重10-15克的商品虾。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南美白对虾产量186万吨,2003-20年间CAGR为6.8%,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其中,海水养殖规模近年来呈快速提升趋势,2003-20年间CAGR为8.3%,2020年海水养殖量达1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
1.2 进口消费占比约20%,对虾养殖产值超千亿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我国居民蛋白消费正经历由禽类、水产品等“白肉”对猪肉等“红肉”的替代过程,对虾消费需求近年快速增长并超过国内产量增速,行业出现产不足需局面,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数据,我国对虾进口量由2012年的1.57万吨快速攀升至2020年的51.32万吨,六年间CAGR高达54.6%,进口依赖率(进口量与国内可供消费总量的比率)亦由1%升高到20.5%。随着国内供给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对虾进口依赖率或将增至三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对虾年消费量在1.4千克,而据美国国家渔业协会(NFI)数据,美国人均消费量为2.1千克且逐年递增,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对虾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若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国内消费总量有望在未来五年增至300万吨,按18元/斤的平均塘口价格估算,届时我国对虾养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80亿元。
2.1 对虾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导致其易受病害侵袭
对虾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导致其对病害的易感性,养殖难度较高。(1)生理特征:作为低等水生动物,南美白对虾的生命周期短,机体各器官系统形成迅速、结构简单,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较低等的器官结构导致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偏弱,水温及水中理化因子变化幅度过大均易引起其应激反应,继而细菌性感染产生红体,逐渐诱发出潜伏的病毒症等病害,造成大批量死亡。南美白对虾野生亲本的病毒携带率较高,据《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及防治研究现状》数据,导致我国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携带率高达60%以上。(2)生活习性:南美白对虾是典型的底栖动物,其生活的中下层水体由于残饵、粪便、死藻的大量累积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较高,称为“聚毒层”,对虾在恶劣水环境中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易受致病菌侵袭。南美白对虾摄食选择性差,凡有机颗粒物(死亡对虾、生物絮团、腐败有机颗粒物等)均摄食,且消化道短,容易患病。
2.2 全过程把控是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规范化、设施化大势所趋
基于对虾的病害易感性,在对虾规模化养殖中做好防病、达到稳产高产具有较高的技术与管理壁垒,水体、种苗、饲料、动保等各环节养殖要素缺一不可。
(1) 种苗:优质的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石。1993年我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病后,行业开始对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无特定病原)虾苗予以重视,从SIS、正大等国外种虾公司引进良种。近年我国大力发展自主选育并取得系列突破,如海兴农建立起10代系谱的育种群体,自主选育的海兴农2号等品种相继问世,我国本地生产良种种虾市占率超过30%。
(2) 水体:适宜的水体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对虾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很高,适于栖息于水质清新而肥嫩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周期中需保持水质的主要理化指标在相对稳定且适宜生长的水平,包括水温、溶氧量、pH值等。
(3) 饲料:饲料及投喂策略是影响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对虾生长速度和健康,溶出物、残饵氧化后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亦会对水质产生影响。优质虾料的两大核心要求包括:①性状要求:水中稳定性好,溶失浪费率低;营养要求:②营养全面均衡,消化利用率高。
综上,对虾养殖应集优质种苗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调控技术、病害防控技术及规范化管理于一体。但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我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对虾养殖呈现大量散户和少数大型企业并存的二元化模式,个体养殖户观念落后、生产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相比之下,精细规范的规模化养殖更加契合对虾养殖特点,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质量和利益,为行业未来主流发展趋势。
3.1 从粗放到集约,工厂化模式前景远大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已从最初的土塘,逐步发展出高位池、小棚、再到近年出现的工厂化养殖,形成多元化养殖模式并行格局。在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采用土塘、高位池等传统模式的虾场生存空间减少,而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小水体+水泥池+温棚”的工厂化养殖,温度、水质等总体环境可控,在严格精准的养殖技术管理操作下,全年都可出虾,产量高、效益好,是对虾养殖的发展方向。
工厂化养虾优势一:养殖可控性高
工厂化养殖指在室内海水池中采用先进的机械和电子设备控制养殖水体的温度、光照、溶解氧、pH值、投饵量等因素,进行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方式。目前工厂化养殖可做到基于水体循环处理和控制系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处理、消毒杀菌等方法,实现对多种水质参数的在线监测及自动调控,保证养殖水体满足对虾的生长要求。
工厂化养虾优势二:养殖成功率高
工厂化养虾由两大养殖过程组合完成:一是前期对所投放P5(五日龄仔虾)小苗淡化标粗,集中暂养15-20天,使虾苗长至1厘米以上的标苗,有助于虾苗更好地适应环境,有效提高成活率到80%以上;二是分苗后直至养成。这种分段式养殖模式可极大缩短养殖时间至60-70天,更将养殖风险降至最小。当前国内工业化养殖主要发展地区包括江苏、山东、辽宁和河北,其中山东凭借其地理环境、政策支持等优势,养殖成功率高,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工厂化养虾面积达500万平方米。
工厂化养虾优势三:养殖效益高
通过对病害的有效防控,工厂化模式的养殖密度相较传统模式得到显著提升,据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16-19年我国山东工厂化对虾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可达6840.64kg/亩,远超江苏土塘模式的522.91kg/亩与广东高位池模式的1724.18kg/亩;工厂化模式的单位利润高达60807.7元/亩,远超江苏土塘模式的1071.3元/亩与广东高位池模式的27604.6元/亩,优势显著。
3.2 我国工厂化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的对虾集约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当前国际上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主流,其原理可简单理解为“以电能换经济”,这与国外电费成本低密不可分。根据目前循环水系统参数估算,在养殖成功的情况下,1斤虾的成本要接近20元左右,循环水系统本身能否长期稳定运行是关键要素,成本问题可以慢慢优化。此外,近年生物絮团模式在国际上开始渐渐崭露头角,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等微生物的同化和代谢作用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等含氮有毒污染物,能做到养殖过程零换水,适用于工厂化高密度精养。
参考国际经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模式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可复制,目前成为国内大型养殖主体未来探索的主流方向。尽管该模式在国内极少有商业化成功案例,国内业已开展系列试点并取得突破,如正大集团在东营投建的“正大集团水产科技创新产业园”的1万立方米养虾车间即引进了欧洲循环水系统,于今年10月投入试验,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望大范围推广。
风险提示
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极易受到天气影响,若发生较大自然灾害,会影响销售情况、运输情况和价格走势;
病害风险:水产品价格的阶段性波动易受到病害等因素影响;
政策风险:农业政策推进的进度和执行过程易受非政策本身的因素影响,造成效果不及预期,影响行业变革速度和公司的经营情况。
报告信息
本摘要选自报告:《农林牧渔行业:工厂化养虾技术突破,行业龙头布局》2022-05-15
报告作者:
王乾 S0260517120002
钱浩 S0260517080014
郑颖欣 S0260520070001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