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发布于 2022-05-19 20:23
严格的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并非是“肃”字,而是一个和“肃”字有些像的花押。
现在网上确实有一种说法, 说李鸿章在签署《辛丑条约》时,在最后签名处没有写自己名字,而是写了一个“肃”字,这是因为他是代表清政府去签署这份不平等条约,所以不愿意写自己名字来担负这个骂名,才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一起,形成了这个“肃”字。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李鸿章这个签名其实是他用了很久的花押,并非临时起意写的。
所谓花押,指的是中国旧时的一种签名方式。我们都知道,在文件或是信件的最后需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古人也不例外。而这种签名因为写的频率很高,所以到了后来往往越来越熟练,笔画常常会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有些类似草书的独特写法。
当然,这种签名只是看上去有些像草书而已,实际上往往是根据个人喜好和书写习惯而成,因此每个人写出来都会具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点,在签名时还会故意少写、多写几笔,让这个签名看上去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特殊符号。
这种写法,其实就有些像现代的个性化签名,古代则称之为花押。
花押的好处是这个签名并不同于普通的文字,如何书写和其中的细节,往往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他人极难模仿,具有一定的防伪性,更何况花押看上去比普通签名更有个性,所以从三国时期出现以后,就很快流行了起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特色的花押。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花押比较简单,只是单纯为了彰显个性而已。比如说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就很简单,看上去有些像"天"字,有些像"下"字,又有些像松散的"开"字,没几笔。但是其实际上这却代表了"天下一人"四个字,这含义显然比防伪更重要。
而李鸿章的花押也已经使用了很久,在他早年的文件、书信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类似“肃”字的花押。比如说下面图中这张《马关条约》中李鸿章的签名,就是这个类似“肃”字的花押。
至于为什么李鸿章使用这么一个花押,说法不一。有些说这是把“李鸿章”三个字写在一起而成,有些人则是说李鸿章的封爵是肃毅伯,因此把自己签名写得像“肃”字。但是具体什么原因,恐怕只有李鸿章本人才知道了。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其实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庆亲王奕劻,他写的签名其实也是一个花押,看上去只有一个字而已。
所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只是正常签了一个花押而已,并没有什么太独特的用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