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端午,这是我见过最温馨的答案!

发布于 2022-06-03 21:16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今天,农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戴香包、饮雄黄、挂艾草、划龙舟......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迎接端午的到来。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在岁月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如一面明镜。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照射着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

 

01

童年的端午,是热闹的味道


小时候的端午节,是所有孩子整个上半年的期待,一整天都是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


上午,一家人将洗净的箬叶与糯米,包裹、蒸煮。


坐在灶前,偶尔添根柴,静待掀开锅盖的那一刻,粽子在朦胧中慢慢清晰,味道很香、很淡。


往日里安静的河道,在这天也分外热闹。河中央的龙舟你追我赶,锣鼓喧天。


家里的大人们会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围在河道两旁放肆呐喊助威;


孩子们四下追逐嬉闹,玩得再野、衣服再脏,回家后也不会被训斥。


童年的端午,那份纯粹的激动和快乐,是记忆里最美好的存在。

 

02

中年人的端午,是乡愁的味道


几天前,邻居的父亲从老家寄来了鲜肉粽。热情的邻居,送了几个给我们。


“这可是家乡的味道,你们都尝尝,保管好吃!”


剥开一层层包裹的箬竹叶,饱满的糯米粒,裹着鲜嫩多汁的五花肉,油脂混杂着箬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可一口咬下去,却全然没有邻居那一脸满足的幸福感,反而心头莫名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涩。


是啊,家乡的味道是专属的。


外面的粽子口味再鲜美,也终归不是故乡的田地里生长出的稻米,不是妈妈亲手淘洗、包裹、蒸熟的。


纵使解得了口腹之馋,又如何解得了思乡之苦?


因为时间或距离,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回家的路似乎变得遥远。


一个电话,告诉父母等下一次再回,就为这个节日画上了句号。


中年人的端午,过的是一份背井离乡的乡愁。


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每一个节日都在提醒我们,此生子女只剩背影,父母唯留目送。

 

03

老年人的端午,是思念的味道


“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驱邪气,防五毒,高高兴兴过端午。”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恶月恶日,又恰逢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辟邪,因而传承下来许多辟邪、禳灾、防疫的风俗。


讲究的家庭每逢端午,孩子一早起床,母亲还会递上一只由红、黄、白三色布料剪裁缝制的香包,里面塞满了朱砂、雄黄、香药和晒干的艾叶,亲手给孩子戴上。


当初的孩子,如今也已长大。可老家的父母,依然会在端午这天,打来满是叮咛的电话。


“我又割了些艾草晒干了,给你寄过去吧?马上就梅雨天了,用艾草泡个热水脚,能祛寒,不感冒!”


“安心工作,我们在家都挺好。”


“我们什么都不缺,别惦记。”


隔着手机,都能想象老人满脸近乎讨好的期待。


老年人的端午,更多的是期待。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儿女平安健康,工作顺利。

 


今年的端午,若是父母不远,那就带上爱人和孩子,回一趟家吧。


动手给老人做一锅香浓的粽子,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也纾解在外的思念之情。


及时尽孝,就是身为子女最实在的感恩。


若是各安天涯,那也别忘了在小家里煮上一锅温馨的粽子。


感谢世道凉薄,我们还是遇到了彼此,温暖了人生。


学会珍惜,就是作为伴侣最可贵的感恩。


若是孤身在外,那也不妨叫上三五好友,来家里煮一锅热闹的粽子。


感谢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孤独的异乡还有朋友相伴,贵人扶持。


懂得回报,就是身为朋友最长久的感恩。


一家一粽一香甜,祝福端午安康!


本期编辑:潋痕℃剑心,来源:爱家有道

版权声明:潋痕轩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