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愿意和你聊天
发布于 2022-06-04 08:10
“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康德
“怎么孩子越大,越难交流呢?!”
“不知道聊什么。一跟他/她聊学习,他/她就烦。”
曾经,和我们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三缄其口了。可我们的说话方式和以前一样啊!他/她为什么不爱听了呢?
孩子幼年的时候,我们家长事无巨细地呵护她/他。“饭好吃吗?喝水了没?” 各种提醒,各种生活细节的询问。孩子们几乎每问必答。
孩子再大一些,谈话内容开始增加:“在学校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们仍然回应,但不是每问必答了。
孩子迈进青春期(10岁开始),我们的谈话内容和沟通方式似乎变化并不大:围绕学习、围绕生活琐碎。孩子避而不答的频率提高了,甚至开始不耐烦了。
人的成长是有生命周期的
每个阶段的需求都在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和父母分化(即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独立)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是事事都会和父母分享的宝宝了。这个变化是正常的生命周期变化。我们家长也需要随之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和心态。
可是,很多家长还是按照惯性,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上而下的交流方式,保持着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灌输意图 – 我这么多年的经验要传给你,我不说你就会犯错,我要点拨你。
我也一直顺着惯性,带着抚养宝宝的心态指点着儿子。经常在和他说话的时候,试图说服他,试图“指点迷津”。
记得有一次,儿子深夜思考人生,在凌晨发了一段感慨人生的话,很是彷徨的样子。我看了之后,就不淡定了,开始默默演练晚上该怎么“指导”他走出迷茫。
晚饭的时候,尽管我准备了一天,但还是没有用这个事情开聊天的头,怕影响他好好吃饭。但是,心里是着急的,那个“指导他”的念头始终在敲打着我,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听他说话。这样的不一致让我很不耐受,于是索性决定就顺着他的话头,放下我要“指导”他的执念吧。
儿子心情不错,和我聊了一个他的困惑:不能释然自己“左也是、右也是”的中间心态。他不站边,愿意消化吸收一个问题的两面。 这是儿子独立的思考习惯,让他不盲从,但也让他产生纠结和困扰。
我本来的第一反应是:例举中外深谙中庸之道的历史名人,让他不要妄自菲薄。还好,我没有开启“自嗨”模式,而是试着用提问的方式说:“生命本就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你觉得你这样的思考方式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呢?不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呢?”我把“麦克风”交回到儿子的手中。
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儿子的聊兴,他开始认真地思考,投入地和我交流。继而,我们又聊到了“热情”、“无聊的定义”,一些学习上的困惑,我尽量让自己用“为什么”或者是“可以再多说说吗?”这样的开放性问句。于是,本来可能是我的一堂说教课变成了旗鼓相当的热烈讨论。儿子一直充满了热情和兴趣。
不幸的是,我这样的充满好奇和启发的沟通方式并没有保持到最后。我还是没有克制住把自己所领悟的、所学习到的一股脑地倒出来跟他分享,还生怕说得不够详细,开始把“麦克风”抢回到自己的手中。
但是,我发现儿子从专心地和我面对面聊天到转移到沙发上,开始看手机。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目的性“又占了上风,我又把双向的交流变成了我的“指导课”。
于是,我开诚布公地问他:“妈妈是不是又说多了?” 他笑了,说:“是,但是我能开始屏蔽你了。” 我借机赶紧夸他:“你这是又进步了呀! 能扛住我的压力了!” 然后,我停止了这次本可以更融洽、可以听到儿子更多内心的交谈。
先生会时不时地提醒我:“你注意到没有,儿子谈兴不错的时候,都是他是讲述主体,我们是专心聆听的观众的时候。对他充满好奇,以他的兴趣为第一位,他就很有动力和我们多聊。当你试图要说服他,或者以你宣讲为主的时候,他的谈兴就弱了。或者有时候,我和儿子聊得挺起劲的时候,你插进来了,儿子的话头就缩回去了。你思考过是为什么吗?”
先生的理念是:在精神层面,把儿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平等交流,以他为主体,意识到儿子有我们没有的智慧和学识,对他充满好奇,不带目的地聊天。在他需要的时候,适度分享我们的经历和经验。这时候的他会愿意倾听,还可以提升他的现实感。
我在先生的提醒中,渐进改变着。
一次晚饭,儿子大口大口地吃着我给他做的意大利面,感觉他很享受。我就静静地看着他。突然发现他的头发好蓬松,说:“你洗头啦!” 他说:“也就你总会盯着我的头发看。” 我没有觉得被冒犯,反倒调侃他:“你这辈子也就两个女人会总这么看你,一个是你妈,还有一个是你老婆或者女朋友。” 他不置可否,但笑了。
我又说:“你的头发把额头都盖起来了。”他抬眼,笑着说:“是不是越来越像艺术家啦?” “还真是!想象一下,等你的头发长过眼睛,你朦胧的目光透过那一缕缕发丝看过来,更显迷茫,还弹着吉他,然后突然停顿,伸手把长发从眼前往头上捋起,那时就帅爆了。” 儿子被逗笑了,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开始跟我饶有兴趣地介绍他最近的一些写作构思。我就静静地捧着我的两腮看着他,听着他,像个“迷妹”。我没有想要给他带来什么价值,没有想给他任何建议,就是静静地享受这一刻的闲聊。那一刻,我们很融洽。
饭吃好了,天聊的差不多啦,儿子在先生的邀请下给我们唱了一首日文歌。节奏欢快,儿子演唱自然放松。我带着欣赏和爱,全神贯注地看着儿子,不由自主地和着旋律摇摆起身体,先生也在一旁用手打起了拍子。我们三个人就沉浸在这段乐曲中,忘记了时间。
“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康德说得真是精辟。交流之美亦然。
关于和孩子的交流,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1、以孩子为主体。平常留意孩子的兴趣(看什么书,讲什么故事,玩什么,关心什么时事等等),以孩子的兴趣为引子来聊天。
2、带着好奇,带着幽默,以接纳孩子的心态聊天,用启发和开放式的提问,让他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孩子就不会觉得你在说教而设防或者反感。
3、尽量多听、少提建议。实在想有所建议,就用亲身经历举例而说,有现实感,而不是泛泛地讲大道理。
4、不要指望一次谈话说尽天下道理,那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适可而止!
5、不谴责孩子的仪容或者生活习惯。在这方面的负面评语是愉快交流的绝杀器。他们的生活就让他们自己负责吧。
真正地和孩子在一起,心意相通地在一起,
少点目的性。
这样,我们都很快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