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794】金钏之死怎样成为奇谈
发布于 2021-09-01 07:29
第三十二回,对于金钏之死,王夫人和薛宝钗都用“谎言”来交流,效果却非常不错,可以说心心相印。
金钏被王夫人撵走,投井而死。舆论的矛头很容易指向王夫人,对王夫人是不利的。且看王夫人是如何向薛宝钗解释的:
王夫人点头叹道:“你可知道一件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儿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日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我只说气他几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金钏之死,被王夫人掰扯成了“一件奇事”。
金钏怎么死的,王夫人最清楚。
金钏被撵走时说过:
“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金钏的意思很明白,要我从此不接近宝玉,要打要骂都可以,只是别撵我,撵出去,我就没活路了。
可是,王夫人念及此了吗?
没有。
所以,王夫人最了解金钏为什么死,是没脸活在世上了。
可是,王夫人居然用“奇怪”来掩盖金钏死因。
薛宝钗听见金钏之死,并没有什么激烈反应。对于一个年轻小姐来说,得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行。
不但冷静,而且沉着。
宝钗果然很懂姨妈,于是,顺着思路启发姨妈。
姨妈既然说金钏之死奇怪,到底奇怪在哪里呢?你老人家只说奇怪,不说奇怪在哪里,是不能服众的,或者说是不能平息舆论的。毕竟,是条人命呀。
于是,王夫人顺着宝钗的启发,继续信口雌黄,原来是金钏把王夫人的一件东西弄坏了,王夫人生气打了几下,撵走,不想这丫头气性大,想不通,一念之差,投井死了。
金钏是和贾宝玉调笑被撵走的,变成了弄坏了一样东西。妙啊。既然是弄坏了东西被责罚就去寻死,问题就不在王夫人这儿,而在金钏那儿了。
但是,薛宝钗对姨妈的解释还是不满意的,王夫人的学识智商,哪能跟薛宝钗比呢?于是:
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薛宝钗谈起一个人的生死能够如此轻松自如,显然比王夫人要有“修为”得多。
薛宝钗继续启发姨妈,您说金钏是弄坏一件东西就去死是不合逻辑也经不起推敲的,毕竟还是跟您有关呐。会不会是金钏在您这里拘束惯了,一时出去,贪玩,不小心失足掉到井里淹死了呢?
但是,宝钗又不能让王夫人过于没面子,为王夫人的投井说做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即便如姨妈所说是气性大投井死的,那也只能说明金钏糊涂,自毁前程,跟姨妈您是扯不上关系的。
金钏,要么就是个顽童,要么就是个糊涂蛋。
这样的解读,实在合情合理。
于是,一条被逼而屈死的生命就成为了不需要任何人负责的偶然事件了。
王夫人的心腹大丫鬟,尽然是这么一个低智商的人,也就值不得怜惜了。
宝钗的冷酷,在保护家人的时候,显得那么的令人心惊。
如此体贴的侄女,你说,王夫人能不喜欢吗?
宝钗一席话,使得王夫人陡然卸下了“道德指责的负担”,变得轻松起来:
王夫人点头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宝钗笑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好一个点头叹道,王夫人是感叹金钏?
不是,是赞叹薛宝钗的善解人意,帮她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一句“虽然如此”,说明王夫人已经接受了这种解释,进而虚伪的表态,表现自己的仁慈,即便金钏是贪玩死的,或者是糊涂一时想不开死的,但我到底于心不忍啊。
于是,薛宝钗继续点题,金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金钏家缺的不是人,是钱,多赏钱就可获得圆满,也尽了主仆之情。
这个善后措施果然犀利。
王夫人不仅给了金钏家五十两银子,还把金钏的工资给了她妹妹玉钏,这可是长效机制,玉钏儿在一日,就相当于金钏儿在一日,于是就连伤恸的玉钏也不得不感叹王夫人的大恩,跪下谢恩了。
可以想象,金家人也是破涕为笑感恩戴德的,即使金钏活着,也赚不了这么多呀,这孩子,死了强如还活着呢。
于是,金钏被逼而死的悲剧,经过王夫人和薛宝钗心心相印的“谎言”演变而为奇谈。
奇谈下面,是一个女孩被逼迫被侮辱走投无路投井自杀的残酷现实。
编辑 / 配图:李明劼
风之子:原名李明劼,《红楼梦》研究者,新浪红学名博。大学时代即发表文学论文二十余万字。著有《风语红楼1风之子解读红楼梦》、《风语红楼2香尘逝》、《风语红楼3梦流年》、《风语红楼4大厦倾》。
当当、京东、亚马逊及新华书店有售
支持风之子,购买《风语红楼》1.2.3.4辑
风之子开讲啦!
(上喜马拉雅听“风语红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