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乔英子抑郁跳海:为什么有些“爱”,会逼孩子逃离?

发布于 2021-09-01 07:52

徐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出现了一个典型的抑郁症故事。

剧中的英子,她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承受的压力却特别的大,她的父母离了婚,母亲带着她独自生活,但是却阻止她和父亲有过多的接触。她的母亲太过于强势,对英子的要求也特别高。

英子对天文学爱到了骨子里,希望能参加天文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南京大学。

英子在和爸爸开诚布公的谈话中是这样说的:从小到大从没有这么渴望过一件事。

但是,英子的妈妈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学天文可以,但绝对不能去南京大学。

必须清华和北航,二选一。

英子在这种窒息式的关爱下,快要受不了了。

因为父母的严苛管教和不理解患上了重度抑郁症,虽然考上了清华却根本无法上学,最后甚至选择了自杀。

如果没有妈妈这种窒息式的关爱,英子或许并不一定非要去南京大学。

从英子和杨杨妈妈的交流中,我们知道英子想要去南京大学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英子确实对天文学狂爱。

其二,就是为了逃离妈妈的管制。

看剧的时候,看到弹幕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乔英子得抑郁症或自杀,我一点也不意外”

说实话,相信大家都不会意外。

抑郁症的话题我们前面已经讲得很仔细了,今天要讲讲焦虑情绪的故事。剧中英子的妈妈就是典型的焦虑症。

作为妈妈的宋倩,她给女儿英子的爱真的过于满了。

宋倩,名牌大学毕业,知名教育机构的金牌教师,名下4套超学区房,女儿是区重点中学的学霸。

本该春风得意的宋倩,内心其实是很恐惧和焦虑的。因为,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

她目前唯一的骄傲就是女儿,更准确的来说,是女儿的成绩。

女儿乔英子的成绩,是宋倩自认为在外界的眼光中,自己离异后生活是不是如意的重要标准。

就如《小欢喜》中的宋倩一样,她非常努力的生活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灌输给英子,英子在这种长期的压力下,其实过得并不快乐。而这种情绪不断积压,最终会导致孩子抑郁,厌学,与父母对抗等行为。所以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原生家庭的父母。

如何转换焦虑情绪?

改写“应该”“必须”句式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会按照我们事先设定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登上峨眉山顶等待欣赏第二天的日出,那天偏偏下雨;

当我们急需一笔钱找好友借,好友偏偏不借给你;

公司年终绩效考核你信心满满排到前面,最后考核结果在倒数后几位;生活工作中这样事与愿违的例子实在太多。

“明早我必须看见日出”“是好朋友就应该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年终绩效考核我必须排在前面”。由于我们持有这样的“必须”“应该”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而生活,或许你不自觉地生活在这些信念中。当事情没有按照你需要的方向发生的时候,给你带来重重的挫败感,让你失落、失望、难过,甚至伤心。

记得多年前我在一次在电台晚间心理热线节目中,接到过一位年轻女士的咨询点电话,她几乎以抱怨的口气述说新婚后与“婆婆”相处中的不愉快。刚结婚时小夫妻俩没有多少存款,购房首付的钱不够,小两口就开口向婆婆借10万。结果婆婆不但没有借给他们,更令她生气难过的是婆婆把钱借给了她的小姑子。

她想不通,就拨通了我的热线电话。我们觉得向亲人借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亲人理所当然应该借给你,否则还算什么亲戚呢?

其实这种想法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凭什么别人一定要借给你呢?或许别人也需要用钱呢?或许别人有别的计划呢?

记得那次咨询的对话,我问她说“钱是谁的呢!”

她说“当然是婆婆的。”

“既然钱不是你的,是你婆婆的,那么她就应该有支配决定权吧?”

她说“是呀!”到此,她恍然大悟。

那么怎么改呢?怎样才能挑出“必须生活法则”的怪圈呢?

当然是改写“应该”“必须”句式了。

使用“如果----那就更好”“如果----就好了”。

比如,“我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改为“如果我能够得到生活中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就好了。”

“年终绩效考核,我必须进入前三名。”

改为“如果年终绩效考核我能够进入前三名就好了。”

下面的“应该”“必须”句式,你不妨试着去改变一下呢,试着去改变“应该”“必须”生活法则,你会变得更快乐!

(1) 这个世界应该永远和我想象的一样;

(2) 别人应该永远满足我的期望;

(3) 我应该天天快乐;

(4) 要想得到幸福,我必须事事成功;

(5) 我应该是宽宏大量、思考周密、受人尊敬、胆识过人、乐于助人的人

(6) 我应该是个完美伴侣、朋友、父母、教师、检察官、妻子、丈夫---

(7) 我应该知道、理解、预见任何事情

(8) 我应该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9) 应该总是处于最佳状态,效率达顶峰。

(10)我应该永不疲劳,永不得病。

总之,正确认识你的情绪,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必要时看精神心理科医生,通过沟通、倾诉排解内心压力,我们就一定能战胜自己的情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