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研力量看为什么散户只能是韭菜

发布于 2021-09-01 08:35

15

上交所曾经公开发表了一组很扎心的数据,用数据展现了机构挣钱而散户不挣钱的现实。本文中,我们从几个头部私募管理人的投研团队来窥视下为什么机构能挣钱。

本文约16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这个管理人,一共有60名左右的人员构成,其中的投研人员占了一半,投研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限在20年以上,其牵头的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投资官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工作。这个管理人是唯一蝉联十一届私募金牛奖的机构,管理规模也最早突破一百亿,TA的名字叫重阳

这个管理人,投研团队超过70人,所研究的范围除了宏观政策、债券、股票、商品以外,还做了很多基础研究——比如为了支持对农产品的研究,专门做起了气象学研究,还专门从美国NASA挖回来一个宝藏气象学家。这个管理人六度蝉联宏观对冲策略的私募金牛奖,管理规模也很早就突破了一百亿,TA的名字叫凯丰

这个管理人,投研和技术团队近200人,量化研究团队70人以上,九成以上在上学时是清华、北大、美国常青藤的学霸,IT技术团队70人以上,九成以上具备谷歌、阿里或者海外顶级量化基金的工作经历,据说给实习生的工资就突破50万,引进人才时毫不手软,最低也在200万,上不封顶。这个管理人四度蝉联相对价值策略金牛奖,管理规模突破400亿,每年稳定地获取20个点以上的超额业绩,TA的名字叫九坤

这个管理人,拥有工程师级别的投研团队,各细分领域的研究员是各个领域实战经验充足的专家,有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投资官,有手握多项专利技术、参与我国4G和5G标准制定的通信巨头研究院负责人,有著名医院的外科主刀,其斥巨资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各种数据库和咨询公司的服务。这个管理人服务着海外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家族基金,管理规模在600亿以上,TA的名字叫润晖

这个管理人,专家团队超过100人,开发策略的超过70人,AI实验室的超过20人,团队成员有数学、物理、信息学的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有拓扑学、统计学、运筹学的博士,有信号识别、机器学习领域的资深专家,有新财富分析师和资深行业研究员。这个管理人在AI方面的投入超过2亿元,独立开发出自己的超级计算机,三次蝉联相对价值策略的私募金牛奖,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TA的名字叫幻方

除了投研团队,这些私募机构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也个个身怀绝技、出身不凡。从学历上看,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等国内名校背景,哈佛、麻省、牛津、剑桥等等海外名校背景,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翘楚。

试想一下,一个散户每天在资本市场上和有着这样高智商团队的机构做着交易,怎么能够不被收割?

当然,也有很厉害的牛散,但不得不泼一泼凉水,牛散毕竟精力有限、能够管理的资金体量有限,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概率太小太小了。

也有人会说利用一些所谓的内幕交易获取巨大收益,只能说这些所谓的消息不可持续,一个人不可能连续获得这些消息;另一方面,可以试想一下,小学生初中的考试可以走后门,有些中考时也可能会有门道想办法,但是高考呢,高考总不能也通过泄题和作弊来获取进入清华北大的门票吧?这不就和所谓的内幕交易不可持续一样吗?

曾经陪同一个客户的首席投资官走访私募管理人,在和投研人员交流后,这个投资官感慨,凭借他们的人员数量和研究投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这些专业管理人抗衡,而他们想自己做家族办公室的想法也一再推后,因为专业人员的投入太大了。

也许有一天,所有的韭菜在历经沙场之后都成了镰刀,但是抬头会发现,原来的镰刀已经成了收割机。

在股票市场投资,是一个门槛很低但护城河很高的职业,人人都能参与,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赚钱。

术业有专攻,你去忙你的事业,把资金交给专业靠谱的机构打理增值,轻松省力还不影响心情,难道不香吗?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

●资本市场没有YYDS,只有分散配置才是唯一的“免费午餐”

●图说:为什么要做资产配置?怎么做资产配置?

●首届阳光私募金牛奖告诉我们的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