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该如何陪伴?
发布于 2021-09-01 09:19
现在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陪伴”这个理念,可是对于陪伴的具体内涵却莫衷一是。
读了《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我对陪伴的意义和内容有了些许具体的理解。
01
陪伴的意义
陪伴的目标就是建立孩子和重要养育者的亲密联系,形成孩子向外探索时的安全基地、孩子感受到不安时的安全港湾。
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一旦形成,这部分就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内化到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中,给予他独立后的安全感支撑,成长为那种跑起来带风、笑起来眼里有光的人。
但是如果这部分缺失,可能要终其一生来追寻和弥补。在心理咨询的许多案例中,两部分的薄弱会导致不同层面的问题:缺乏安全港湾接纳的孩子,会压抑或否认自己负面情绪,甚至逐步积累、导致负面情绪的躯体表达;缺乏安全基地支撑的孩子,往往犹豫畏缩、因缺乏能力的培养训练而缺乏自信。
02
陪伴的内容
那么如何能形成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呢?
总体来说父母要扮演一个强大、智慧、和善的角色,即稳定可靠,让孩子觉得向外探索时踏实、并且无论何时都能有所归依。
首先父母要成为一个敏感的人,体察到孩子的需求。需求包括对她想探索时、对她探索的支持和鼓励和遇到困难时恰到好处的帮助,以及给与她感到不安时的抚慰。
这点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所有行为都是对孩子真实需求的响应——既不是父母强加的需求,也不是父母自以为是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回应最好是孩子明确有需要的标志出现时才发生、不要过早。比如孩子想要安慰抱抱,等他抬起胳膊向你张开的时候、你再顺势抱起来;等他平静下来、头转向别处甚至向下挣脱的时候,那就放下鼓励他去安心地玩。
其次父母承担着帮孩子组织体验的责任,尤其是情绪体验。家长承担着为镜印帮孩子用名字给自己的情绪定义,以后孩子才知道如何表达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孩子摔了之后、哇哇大哭,父母可以帮着摸摸摔了的地方,然后说:宝宝是不是有点疼啊?还有点生气和奇怪对不对,我怎么就啪地摔了呢?这部分其实就是当前火热的情商教育,让孩子感受、识别、言说、分析、理解自己的情绪,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发展出理解别人情绪的同理心。
再其次,父母需要扮演堡垒的角色,帮孩子树立边界、即一个安全的范围,避免孩子在环境中、人际间伤害自己或别人。比如对于孩子为了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伸手抢夺,父母需要先理解和接纳孩子:妈妈知道你也喜欢这个玩具、很想玩是不是?然后再温和而坚定地进行约束:但是这是其他小朋友的,你不可以直接去抢。最后再指导孩子正确的做法:你可以过去和小朋友商量,能交换玩具吗?或者一起玩可以不?一个有边界感的孩子,才可能有完整的安全感。
不管父母在陪伴中如何应对,但总体都是一种恰当、合拍的被动顺应,而不是主动的强加、也不是以爱的名义伪装的控制。这些方法和原则不仅对低龄儿童适用,对于青少年同样有效,只是具体事件不一样而已。
03
陪伴无需完美
家长对于孩子的需要,无论是情感层面的、还是现实层面的需求,首先是要理解、肯定其合理性,并给予充分接纳。
但是家长并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甚至还会做错事、错误地应对。家长不必为此而自责,只要我们大部分时间能够敏感、同频地呼应孩子的需求,做到60分水平,孩子的基地就能建立起来。
其余40分的不匹配、不满足,可以让孩子适量遭遇现实挫折,对父母形象进行整合——从而理解一个“好的”和“不好的”父母是统一一个人的一致性,也能塑造孩子对关系连接的合理期待;
当然父母在回应不恰当的时候,之后需要给孩子道歉、承认不足,并且进行问题和关系的修复。这样处理,能给孩子示范错误改正的过程,也传递一种重要的挫折面对态度——错误总会有改正的机会和办法,从而避免孩子产生事必正确、人必完美的执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