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七夕到了,看看古人怎样过七夕?
发布于 2021-09-03 08:40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子身上。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古代的女儿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谁就“得巧”了。今天看,还有些竞技的意味在。
后来,风流天子唐玄宗也很重视七夕。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七夕》就写到了华清宫的乞巧盛况:
为了满足贵妃乞巧,玄宗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能容纳数十人。每到七夕便和杨贵妃在此宴游,还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宴于庭中,祭祀牛郎织女。其它妃嫔们则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线,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
七夕乞巧的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人俱习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十分隆重,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马盈街,人山人海。观其风情,不亚于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到了明清,一些乞巧的女子们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可以见得,人们对勤劳与智慧,以及美好生活的祈求亘古未变。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后,阳光依旧炎热,古人有“七月七,晒棉衣”的习俗。据说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因为太液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
不料,到了魏晋时,晒衣习俗给豪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当时“竹林七贤”的阮籍就很看不惯这种作风。据说七月七这天,当阮籍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子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籍则不慌不忙地拿着竹竿,挑起了他的大裤衩曝晒,与邻居的绫罗绸缎相抗。有人问阮籍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而尔!”
大宋人民不管过什么节永远都是热闹非凡,七夕这一天活动照样丰富多彩。宋代民间崇尚果实、茜鸡和磨碣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碣乐又叫磨喉罗,是音译的梵语。磨碣乐原来是佛教中的一位小童佛,他六岁就出家了。宋代人便以此制成一种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
图片来自网络
七夕过后就立秋了,此时“天阶夜色凉如水”,人们就可以“坐看牵牛织女星”了。
其实,真正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在七夕这天,并不会在天上相遇。这两颗恒星在我们的视线里,总是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也不会跨过银河有任何的交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在宇宙的某个遥远角落,在那一方小小的院子里,在那个看星星的孩子的视线里,这两颗星星一直都在相聚又别离的途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转自《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