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机构“转型”到底有多难?

发布于 2021-09-07 18:12

【编者按】

持续不断的教培风波之下,每一位教培从业者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与选择,教培行业观察也收到一些业内人士来稿,与大家一起分享。

 

同时欢迎各位教培同仁来稿,与教培君一起,以不同视角观察教培圈。


近几个月教培圈内风波不断,裁员、停业、倒闭、跑路……各种负面消息充斥在教培人耳边,那些仍在圈内的教培从业者作何感想?心如死灰?提心吊胆?祈祷世界和平?一个入行不久的小伙伴和我调侃说:我要乖,我要活下去!
 
就在前不久,沪上一知名辅导机构突然宣布破产。想起自己曾经与该机构创始人有过一次畅谈,那时的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讲起过往和未来,眼里有光。如今,只留一声叹息……
比起那些中道崩殂的机构,依然活着的学科类机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全国所有学科类机构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停课、再审、整顿,一系列操作接踵而至。许多机构的部分成熟校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通过再审,不得不关停退租。停课、欠薪、裁员的消息层出不穷……
当然,行业中也不乏出现一些正向的讯息,最热门的要属各大机构积极转型的新闻。
新东方、高途等头部机构纷纷加大素质类或成人教育类业务的投入,部分学科类机构全新增设课后托管业务。大家都寄希望于此次转型给自己带来新的生机。
那么,学科类机构究竟有多大把握能够依靠转型平稳渡过此次危机呢?转型过程中又将出现什么新的坎坷呢?今天,就与大家重点讨论一下线下学科类机构转型过程中几个绕不开的问题。
 

转型这件事,其实挺突然

 
说到“转型”,绝大多数情况是在企业发生重大经营困难之时所做出的谨慎决定,一般都有一定的准备周期和试错阶段。但是此次教培行业的集体转型,可以说是突如其来,业内也是一头懵,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会发生慌不择路的现象。
某位从事市场工作的朋友这样对我说:上周刚做完的学科类营销海报,这周老板通知更改为创客类,但是问及师资情况、课程周期等具体细节,老板只回了四个字:先做再说!
 


“先做再说”这四个字,应该是当下很多机构决策者的无奈选择,与其说是“有序转型新业务”,不如说是“匆忙逃离旧战场”。
 
可能许多小伙伴还清晰记得,疫情期间大量传统线下机构和新兴资本齐头涌入在线板块,事后的一地鸡毛还未扫尽,如今又现异象,其中吉凶实难预料。

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并非“二选一”


对于许多学科类机构转型或增设素质教育业务,我认为也是无奈且冒险之举。
长远来看,素质教育无疑是国家提倡、社会需求递增的一个领域,但是学科类机构急速转型素质教育将可能有以下几点困难:
1、学科辅导&素质教育本来就不是“二选一”的关系,如今的教培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素质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兴趣班,对其的认知程度远低于学科类辅导。
所以学科类机构转型或增设素质类课程,依旧无法避免老生流失。而对于素质类课程的受众群体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精准把控,新设课程就难免会出现“叫好不叫卖”的现象。
因此,短期内想依靠转型素质教育产生的收入缓解学科类课程的收入缺口,其实很难做到!
 
2、赛道不同,品牌优势减弱以往,学科类机构依托市场刚需在培训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但多年来其他赛道中已经逐渐沉淀了一批受到各自客户群体认可的品牌。就算那些大牌学科类机构自带流量进入,其产品在新赛道中的接受程度依然不可作过高期望。
3、素质类教育课程多样,前期投入较大之前听到一个朋友感叹:补课机构实在太好赚钱了,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一份讲义就能开班赚钱了。
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张,但是相比某些素质类课程来说,学科类辅导的成本确实较低,很多素质类课程都需要用到昂贵的教具,单单这些耗材就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对于目前在艰难求生的学科机构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
综上,素质教育虽然是一块“大蛋糕”,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分得到的!

周中课或成鸡肋


很多人认为,周中课是“双减”政策留给学科类机构转型前的一线生机。
在我看来,想要靠这一线生机护航转型,真!的!很!难!
首先,为了配合“双减”政策,多地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表示将推迟中小学放学时间,全面实施“5+2模式”,尽量确保当地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
 


这样一来,开学后学生放学时间大多推迟到17:30-18:00,且国家明确规定所有线下课程不得晚于20:30结束。也就是说,周中晚上留给机构的时间仅仅只有2.5-3小时,其中还包括学生在交通、用餐上花费的时间,所以那些家校距离较远的学员注定无法参与周中课。特别对于主营班课业务的机构来说,周末课程统一平移至周中,真比登天还难!
另外,大部分家长也会担心学生参加周中课程之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校内作业,特别是一些毕业班和准毕业班年级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量已经非常巨大了,实在无暇补课。
其次,对于机构来说,哪怕排除学员流失因素,其损失的周末课时也根本无法在周中弥补。

举个例子,机构A老师原本周末(周五晚、周六日全天)可以满档安排12节课程,现在周中课程满档最多只能安排6节(周一至周四每天1节,周五2节),教师课时生产骤然减少50%。
这样一来,机构的收益将受到巨大影响。久而久之,可能会被迫缩减各环节成本,教学质量是否能够一如既往,也未可知。
再者,周中课对于教师安排来说也是一大问题,狭小的时间范围内,学员需求高度集中,必定会同时发生课程不足和教师不足的矛盾现象。比如周五就会发生教师不足情况,周中就会发生课程不足情况。单单这一问题就已经足够让教学管理者“头秃”了!
 
所以,目前大多数学科类机构保留周中课程也实在是无奈之举,老学员老业务弃之可惜,新领域新方向前途未卜。
综上,有朝一日,周中课或许真的会成为行业鸡肋,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能干多久,谁也不知道……
 

托管业务——理想美好,现实残酷


前几天浏览行业新闻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则动态,仿佛寒冬中的一抹“春色”,某知名托教机构在沪四校连开,钜惠大促!
 


联想到近来众多学科类机构新增了课后(周末)托管业务,旨在增加收入和学员留存。
但是转型托管业务真的那么容易吗?
首先,家长选择托管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便捷。因为托管本来就是减轻家长负担为主,如果还需要家长接送照顾,那就有违家长初衷了。所以绝大部分托管机构在选址的时候会刻意选择在学校或者大型社区周边布点,最大程度为学员和家长提供了交通便捷。
学科类机构则不同,各大头部机构优先选择在成熟商圈建校,他们考虑的是人流量、商圈知名度,以及周边业态是否有利于曝光和获客。所以仅仅在校区位置这一点,学科类机构的托管业务就很难在所有校区开展。
其次,很多托管机构会提供接送和就餐服务,每天放学都会有老师举着牌子去学校门口接孩子,返回机构后提供晚餐,随后才开始完成作业。光是接送和晚餐这两点,学科类机构想要完善,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了。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学科类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研团队和托管机构存在较大差异。
以往,学科类机构的课程体系是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为追求方向的,教研团队对于考纲的研究大大超过对于课本的研究,对于中高考试卷的解析远远重于对于校内作业的解析。
而托管业务最重要的一点恰恰是帮助孩子高效完成校内作业以及课本的预复习工作。所以,学科类机构现有教师教研团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也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对于主营个性化(1v1)业务的机构来说,现有的场地布局也很难开展托管业务。
 

写在最后

 


前面说了那么多学科类机构转型中的难!难!难!其实,作为一个教培老兵,真心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共渡难关。大家虽然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依托转型也好,断臂止血也罢,在深刻领会双减工作重要意义的前提下,不忘初心,合法合规地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共同迎接教育行业的新时代!




没看够?

加入教培君核心群

直接开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