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归来,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97年前,陈鹤琴先生在自家客厅开办鼓楼幼稚园,将他的“活教育”思想付诸实践。16年前,作为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的副教授,胡华老师接下了成为新开办的附属幼儿园园长的工作。
1年前,这家花名叫“花花草草”的幼儿园,已然成为了中国学前教育的高地之一。而花草园令人神往的“生活化课程”,也以书籍的形式和我们见面。经过了又一个半年的等待,《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下》终于出版。生活化课程的全貌,也终于得以显现。丛书说明:本套丛书分为六册。书中记录的是三个年龄班的课程活动。以月为单位,每月四周,每周五天的课程活动。去过一次花草园,也有幸在多个场合听过胡华老师讲述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但真要我给生活化课程下个定义,难。
努力拼凑言语,生活化课程可能指的是,花草园的教育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聊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些情感”。
这不是我自己总结的,而是在我翻阅了很多花草园人对生活化课程的描述后,印象最深的那个:
“有时候家长会问我,你们今天教了孩子们什么?我很难回答,因为我们每天的共同生活、聊天、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理解,如果你想深度了解一下生活化课程,下面几篇来自胡华老师的文章,建议你花时间阅读一下哦:《“深度学习”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但,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听上去,生活化课程不像其他课程体系一样有什么“高大上”的特色和理论,为什么却有那么多人极力推荐呢?播种收获、制作美食、在花园里奔跑、在小溪边拨弄......对孩子们来说,这里的课程,不过就是“玩”而已。
相较生活化课程给孩子的轻松,那它给老师的要求可就要“苛刻”多了。老师要做的虽然只是去支持孩子的生活,但想要做到这件事,却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兴趣,在孩子们的平凡生活中种下不平凡,去试图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哪一样都不简单呀。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激励着老师不断变成更专业的自己。这应该是生活化课程最有力的优势了,哪里都有生活,所以哪里都可以有源于生活的生活化课程。不需要昂贵的设备、高大上的校舍、复杂的理论。只要老师始终愿意为了孩子保持专业,只要孩子还能快乐玩耍,那就可以了。截止到目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仅在幼师口袋的自营平台上就卖出了近8000多套。这套书对幼儿园老师们真是一个资源宝库。花草园毫不吝啬地将小中大班三年的课程完整呈现,如果能仔细看完这1000多页的案例,仿佛自己也在花草园完整度过了3年。书本以下面的逻辑结构描述每月、每周、每日的活动,清晰又全面,让活动得以参考与复用。除了丰富的案例,在每月及每周的开头,都会有主题说明、课程目标,而不是“没头没尾”地给你一大堆案例,让管理人员能循着生活的顺序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不仅如此,书中还穿插着许多花草园老师的教育笔记,这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有这支高水平幼师队伍“珠玉在前”,我们借鉴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对于家庭中的那些教育者——家长来说,这也是一本可以借鉴的参考书。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活动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家庭中也可以被复制;更是因为书中时不时出现的“孩子的话”一次次拉近着家长与孩子“心的距离”。如今,《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下》也终于和我们见面,两套书合一,花草园完整的3年课程想必对于每一个老师、园长、家长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瑰宝吧!除了春季学期的课程之外,上下册中都增加了惊喜彩蛋。小中大班每本都会增加一个拉页,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序,将孩子们的画串联,完整展现了四季的课程活动。儿童与传统文化,胡华老师每次讲座都要提到的这两者,在这份拉页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呢~丛书说明:本套丛书分为六册。书中记录的是三个年龄班的课程活动。以月为单位,每月四周,每周五天的课程活动。办公用品、幼儿园工作表格、教师干货用书、幼儿精装绘本……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