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悠悠的太极拳,打完你乍就成这样了?你有过吗?
发布于 2021-09-12 06:59
太极拳有许多特点,其中一个独立于其他拳种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动作看起来慢慢吞吞。为什么古人先辈们要这样设计练习太极拳?他们这样练习到底有何用意?练习者能产生什么样的帮助?带着相关问题,翻阅了众多神经生理学书籍和文献,发现了惊人结论:果然是好拳!
为什么太极拳好?
我们知道,神经遍布人体的各个角落,它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大脑是人体最复杂、最神奇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日常生活中,人体的皮肤、黏膜、五官等等感受器收集到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又通过一级一级的神经传导,发送信号给肌肉和骨骼,产生运动。电信号是神经冲动传导的主要方式。我们来看看神经传导的动作电位。
遍布人体的神经网络
动作电位的产生十分复杂,简单来说,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每条神经都有一个阈值,只有刺激的强度累积到阈值和阈值以上时,才会产生动作电位,传导冲动,而且这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这跟我们练习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别急!
超过阈值,产生动作电位
民间传说,黄昏柳树下容易见到鬼。这是什么道理呢?黄昏时,太阳已经落山,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是吸收氧气开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人若是处在这样相对缺氧的环境下,就容易产生幻觉,即所谓的看到鬼!这是为什么呢?
缺氧是产生幻觉的元凶
在缺氧的条件下,人体有氧呼吸收到抑制,产生的能量减少,人体会通过降低神经传导的阈值来保证正常电信号的传导。一点小小的刺激就可能引发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我们会看到,一个往常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人,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勃然大怒,抑或大脑胡思乱想,不受控制,引发焦虑、抑郁,甚至连他本人也感到匪夷所思。这其实都是神经缺氧,阈值降低,神经冲动自动发放的缘故。
福鼎老白茶,小编力荐,没喝过一定要试试!
莫让神经缺氧
我们练习太极拳,慢慢悠悠,讲究呼吸自然而深长,因而能吸入更多的氧气。全身肢体运动放松又缓慢,因而既改善了血液循环,又不会过分耗能,进入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对于神经来说,有充足的氧气和能量滋养,阈值不会降低,神经冲动不会自动发放,人就会凝神静气,不会胡思乱想。
凝神静气
同时,保持思想清净集中,大脑因为没有胡乱放电的神经干扰,背景噪音减少,外周的感受器变得格外敏感,从而起到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读者可以试一试,轻轻抚摸自己的手,是否比用力按压感觉更好、更敏锐?潜藏在肌肉中的肌梭感受器,因为运动缓慢而得到增强,传入大脑中枢的信息(电信号)增多,对大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所谓的“一羽不能加”,指的就是体表外周感受器无比敏锐的状态!
慢使触觉更灵敏
为什么太极拳好,就连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常年在太极拳领域耕耘不辍?因为它能保养、锻炼神经,使人心平气和,头脑清静,远离抑郁、焦虑等烦恼。诸葛孔明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练习太极拳就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淡泊、宁静的最好方法。
编辑:小黑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网络,旨在宣传太极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香道】纯正的鹅梨帐中香,第三种形态,无粘香篆
这些情况下不宜练太极,不利于健康,还伤身体!
杨露禅临别赠言:收住中路,往开里打!
得什么病,练什么招,太极拳就是这么神奇
太极拳: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逢定必合
这绝对是你不曾看过的太极拳照,高清、完整、生动,再现大家风范
太极拳中的“摆莲脚”重点真的不在摆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