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文解读《孟子》自序

发布于 2021-09-14 12:08

从今天开始, 我就开始解读孟子了。

 

因为陈昌文解读论语已经解读完毕,孟子是一个重要功课,也是中国人文化思想的重要一部分,发挥,发展,发扬,更系统化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思想家的东西,都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我都会尽可能的去解读,去分享给大家,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按照儒家思想的说法,学以润身,最主要的还是对我自己有好处,当然对经常看我文字的人也有好处。对跟我做事经商的人也有好处。

 

 

总之,与我来讲,对我个人修养,学识见识有好处,对我经商赚钱也有好处,对我的团队也有好处,对接触到我的粉丝也有好处,往大了说,对社会也有好处,可能对后世也有好处,

 

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我就快乐了,也就不存在不辞辛劳了。

 

 每天一篇,一篇篇的以飨读者。

 

 

圣贤之学,我可不敢乱说,故而,整本书,全部采取拾人牙慧的讲法,

 

讲的好听一点,叫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尽可能跟着有道德,有真经的人去琢磨,去复述,所以读本书的读者大可放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述,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是我不可能写具体查谁,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我总结这本书,一个是为了 与陈昌文解读论语交相辉映,一个是为了开启我的儒学研究,国学研究,

 

利用这些圣人的思想来安身立命,一个是自修,一个是自利利他,一个是做为传播,教育我的团队。

 

 

当然,您说不赚钱,也是不可能的,这书,确实也能给我带来一些利益,不过最大的利益,就是利国利民,利于社会,

 

传播国学思想,圣人之学,闻者都具有很大的福利。

 

我个人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冠冕堂皇的话不敢多讲,兼济天下的话也不敢往自己脑袋上扣,讲圣人的书,就诚恳的一个观点一个观点的讲给大家听,

 

希望我的跟随者,读者,因为陈昌文解读孟子,而获得极大的收益,安身立命,又能求到儒学道统的源头,学到最真的老祖宗的骨血。

 

 

孟子讲了一个最厉害的东西,就是浩然正气与良知良能。

 

我们人要行的正,坐得端,一口浩然正气讲给所有人听,堂堂正正的,我喜欢给团队讲的是,堂堂正正经商,正正经经做人。

 

 正则通,通则大,大则强,强则稳,稳则久,久可至于道。

 

 

我们人都是有良知的,我们其实知道对错,隐隐约约有感觉,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应该见的人您见了,就要倒霉,该见的人不见,您也会尴尬,

 

培养错误的人,您也有感觉,培养对的人您也有感觉。这就是良知良能。

 

有浩然正气,就有良知良能,人不端正,就没有良知良能。

 

 

孟子这本书,基本是大块头文章,我还是采取我的写作风格,一句一句拆分了写,以后编辑编撰这本书,看情况而定。

 

 写作儒家思想,国学系列,于人于己都是有好处的,对我来讲是学以润身,也用在团队,

 

对您来讲,或许可以用来触摸每一个圣学的经典观点,用来佐证自己,当然,圣学也可以用来盈利。

 

陈昌文解读孟子: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找谁都没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陈昌文解读:

 

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前369 - 前319年)。魏武侯之子。

惠王九年(前361年),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从此魏亦称梁。

 

这人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是打了不少败仗,国力衰退,于是心急如焚,于是到处尊贤纳士,好吃好喝,想要给高官厚禄,请人才来拯救国力衰退的魏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梁惠王,请到了孟子。

 

注意,孟子是请来的,不是自己跑来的。

见面就是一句,孟老先生,您不辞辛劳,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您一定可以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吧。

 

见面就要利益,心急如焚,想要结果。不找原因,而且,好像对人也不太尊重,我还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翻译这个叟字,说的是老头子,

 

也就是以王的威视压人,根本不尊重孟子,叫老头子,您不远千里而来,您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

 

连交易思维都没有,就是我能给您带来什么,您能给我带来什么,连这个思维都没有,甚至有些不耐烦,您这老头子,赶快说,您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可想而知,这种做人的态度,国力衰败,就很正常了。

 

 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帮他的人是什么层次的人才,一个人的德行太差,想帮他的能人想讲给他 一些有用的东西,他也听不懂。

 

可以说,梁惠王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人,孟老先生呢,又要从头教育这个不懂事的大孩子了。

 

我们如果要请人才,起码的尊重要有的,起码的道理是要听的,不能直接问人要结果。首先的态度是,我要做什么才能把这个国家经营好。而不是您能给我带来什么,

 

梁惠王的毛病,陷入就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去问别人要结果。这当然是违背儒家思想的基本教条。

 

儒家思想的基本教条,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请教的方式是,孟老先生,我哪里做错了,您能否指教我一二,感谢感谢。

 

这才是一个招贤纳士的基本态度。可见,如果一个人自己的态度不对,找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即便是懂得人才很重要,招贤纳士很重要,也没有用。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陈昌文解读:

孟子这人,有浩然正气,面对梁惠王,直接顶回去,丝毫不给面子,直来直去的,  大王,不要讲利益,我这里也只有仁义而已,没有利益,

这话很奇怪啊,大王问的就是如何获得利益,您呢,没有利益,还要讲仁义,

 

孟子讲话就这样,这讲对的,不讲您需要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不是您需要,我就讲,这样我也成了逐利之徒了,我是讲对的,讲我会的,讲您真正需要的,

 

大王,您哪里是需要利益呢?您是需要仁义,仁义是根本,有了仁义,其他的自然来了。

 

这就好比做生意,不是需要让客户给钱,而是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服务做好。

 

产品,服务都做好了,客户自然会给钱,您挡都挡不住,产品,服务没做好,您天天带着大家研究如何赚客户的钱,赚多了,可能还要破产,

 

 仁义对一个国家,是内核,对君王也是内核,您要带的是仁义之师,是讲道理,讲义气的,您方方面面都做正确了,利益自然来了。

 

仁义就是儒家思想的道,也是孟子向君王推销的道统。

 

小人物,眼里才只看利益,大人物,眼里看的是仁义,道义,规律,背后的底层逻辑,抓住的事物的本质。

 

政治的核心,不是求利,是求仁义,大家相信,敬佩您,您说话大家就跟着干,怎么会没有利益呢?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仁义,而不是利欲熏心。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陈昌文解读:

 

如果大王说,怎么才能对我的国家有利啊?大夫也说,怎么才对我的家族有利啊?一般的士人老百姓也说,怎么才对我个人有利啊?

 

全国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相互算计,如何从别人那里取得利益,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这人难道就不能取利了?当然能,但是您不能口口声声的教大家取利,您得知道利益是您做好仁义的结果,而不是当着原因去追求,

 

 领导人必须理解,社会是上行下效的,您是什么样的人,您周围就是什么样的人,您下属就是什么人。您脑袋里只有追名逐利,您周围的人也只有追名逐利,您的跟随者全部是这种人,

 

哪里有名利,他就去干,这样的人, 就不听指挥了,也干不好活了,甚至,让他们谋害国君,领导人,也在所不惜了。

 

只要有利益他们就干,这对所有人都是危险的。

 

 所以,孟子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仁义,您仁义了,大家按照规则做事,帮助别人,对别人有好处,别人仅仅的跟随,团结在您周围,您的利益自然得到保障,安稳,还会越来越多。

 

比如我们做生意,我们不断的宣传,我们就是要利益,我们要从客户手里获得利益,客户听了开心吗?他还敢跟我们做生意吗?显然不敢了。

 

我们要宣传的是我们是仁义的,我们是要对客户好的,是要服务好客户的,我们要给客户最有价值,最好的思想,产品,帮助客户进步,

 

如此,客户得到了最好的思想,产品,服务,他们自然愿意给我们钱,这样,我们才会越做越大,客户也心甘情愿的跟随,给予我们理所应当的利益。

所以,不要口口声声追名逐利。先把仁义做好,先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上行下效,追名逐利,会让组织崩盘。而施行仁义,组织会越做越强大。

陈昌文解读论语已经解读完毕,感兴趣可以下单进读书会。

微信:pipi9319 (备注:电子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