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说戏曲它兴旺吗?热闹但不兴旺!

发布于 2021-09-22 07:56



按:《戏曲现状和缺失——文旅融合背景下戏曲产教一体化发展策略》一文刊载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一期,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鉴于篇幅,特节选转载。

 

   中国戏曲艺术最缺乏的可能是理论和自己的戏剧理论体系,此话不假!当然,中国戏曲艺术最重要的是理论,最难建设的恐怕也是理论。

   因为中国戏曲艺术既有人类戏剧艺术的共性,更有着许许多多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从其诞生到其呈现的审美与表现方式,包括戏曲发展的主客观环境、社会与人文氛围、从业者与观众的理念和心理,特别是戏曲审美所浓郁承载和体现的民族性特质,就决定其仅以世界戏剧的理论和理念来认知中国戏曲艺术本质,是远远不够的,恐怕也可以说是有些削足适履的似是而非。

   近代滥觞的地方戏曲,更多的发展支撑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家高超技艺和在观众中的巨大吸引力,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中国现存最活态的戏曲表演艺术、歌唱艺术、技术与表演手段的程式性、丰富性才是戏曲的最应从审美上、风格上研究论述的中国戏曲特点,从中升华出的理论和审美规律,一定要最大程度体现研究对象的实践高度中的审美原则、审美特色、审美创造,这样的戏曲理论才是符合戏曲本质和研究目标的,才会是实在而不空洞,深刻而不空泛。

   但我们的戏曲理论现在还很难做到!

   一种理论的存在其终极价值是应给社会提供认识事物的本质性、深刻性、形象性,给从业者提供实践与前行的自知、自信、自觉,给艺术前行指出本体优势与时代变化之间的理性参照。

   而绝非是理论者自说自话的高屋建瓴,也不是根本触及不到戏曲最本质的艺术出发点——表演文化和技艺的仅对文学和主题的“槛外人语”。

   戏曲研究没威信,戏曲研究机构衰落,为什么衰落?

   其实不是社会不需要不重视,而是自身,因为有太多研究戏曲理论的同志在进入这个行业的之前,本身就很少看戏,就不热爱戏。

   我们戏曲管理研究队伍和前辈比比,衰落我觉得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什么弥补?

   当代戏曲生存在一个最好的时间和空间中,但是当代戏曲发展在大好的条件却产生了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麻木和滞后。戏曲重要的是传承和发展。

   我们多少戏曲人是明晰、理性地认识到我们戏曲在当下应该怎样存在,怎样发展?

   戏曲人在被呵护的同时,经常放弃甚至淡忘我们的自尊和自信。一个突出表现是戏曲和人的观念里发展创新很空洞理性和自信非常缺乏,以致很多创新追求结果是伤及自身、矮化自我、贬低自尊。

   现实越来越证明,戏曲的发展创新依靠不上不熟悉戏曲本质本体的“理论家”指引,也不是仅凭那些哪个剧种哪个题材都能接过就写的文本就能拯救与激活的。

   传承发展真正依靠的还得是艺术家。

 

   我对所谓戏曲必须适应当代生活,广泛吸收采纳持保留态度,起码不同意其那么绝对的观点。正是在这种理论倡导下,中国戏曲真正美的东西被装点得跟涂了一层油漆一样,这真的是对自己艺术的一种残害。

   中国戏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古典性,古典性未必就是过去时,古典审美是人类审美的一种延续。

   这个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各自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魅力,都是服务时代的。但是,同时也要有自觉意识看到,我们古代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文化,是近代市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融合体,这是其审美价值与本质,但这种特质也要更好得让今人认识到其审美魅力和特点,古而不旧、历久弥新,这就要求戏曲要做好当代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形态转变。


戏曲要承担其当代文化中的三大任务


第一,中华审美的弘扬是我们的精神内蕴。民族自信来自民族文化的支撑,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下的中华审美。可叹戏曲人创作时恰恰自身审美是简陋,至是丑陋。

   因此,戏曲人只有增强对戏曲这个中华审美的本质认识,才能坚守中华戏曲审美,才能维护自信自尊。当下戏曲有千年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戏曲它兴旺吗?不兴旺。

   起码是热闹而不兴旺。我为什么说热闹呢,因为现在自上而下得到了重视,戏曲热闹得像天天过年一样。为什么不兴旺,因为你对社会的影响力,对观众的吸引力,戏曲传统的魅力,戏曲发展的活力都还没有很好地迸射出来。

   中国戏曲艺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丰富性,为什么它变?是观众的呼唤。戏剧跟观众靠拢,地域文化滋养了它,改变了它,其实更重要的是铸造了它。戏曲时代的贡献是什么?一千多年的戏剧历史为今天积攒下众多经典的剧目,积累了那么丰富的表演精华,到今天,我们创造的新剧目和舞台上的表演水平能不能在戏剧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笔呢?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还能不能产生更多的在历史上能够记载下来,或者推动剧种艺术发展的大家,这是时代对我们最大的一个考验。我们回答不了这个考题,并交上高分的答卷,所有的东西就叫花拳绣腿了。 

第三,激活表演魅力是我们致胜关键。戏曲艺术绝不是文本拯救的。有人说文学拯救戏曲,文学不一定就能够拯救当代的戏曲,文学只有跟戏曲表演并驾齐驱,双轮双翼,文学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现在戏曲本质和表演魅力逐渐地退化是不争事实

   第一个是能力的退化,第二个是刻苦精神的退化,第三个是创造水平的退化,第四个是个人魅力的退化。

   戏曲艺术家光矜持是不够的,仅炫耀我们前辈有多高本领,自己流派多么辉煌,自己才能平平,有什么用?

戏曲人的培养在标准上也值得商榷


   戏曲的现代教育是必然的。但戏曲的教育特性,特别是基础戏曲教育规律不能违背,应该得到尊重。

   重视学历教育对戏曲人才培养好不好将来需要实践检验,但一味追求办戏曲研究生班,培养表演艺术的硕士、博士,效果怎样?

   结果是不怎么样。


   中华文化教育恰恰是讲究以人为本。有人说我们要办研究生班,给大家提高文化程度没错,但不能说学校学历学习就能代替舞台实力,应该说只是对舞台实践有积极促进作用罢了。还是要从人才培养传统教育经验上提升质量,增强时代性、科学性,重要是实际效果。

   学历再高,台上不行,对戏曲传承发展有什么意义,这种趋势越推广越普遍,恐怕副作用越大。我觉得不要简单地把学历变成一个标志,它和表演成就没那么多关系。

   我们今天要学习基本的文化,但我们的演员绝对不能简单地把文凭当做他的文化程度的高低,还应当培养素养,这个素养恰恰也是我们艺术学院所最缺乏的。

 

天蟾京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