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空间|上海:著名“西瓜村”逆袭成又一个大都市乡村生活圈样板
发布于 2021-09-24 07:05
建筑可阅读、稻田可漫步、乡村有温度、生活有归处……
海沈村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G1503绕城高速穿村而过,轨道交通16号线惠南东站就在村口。海沈村还是沪上知名农产品品牌南汇8424西瓜的产区之一,再加上这里是场地自行车奥运冠军和全运会冠军钟天使的家乡,许多人亲切地把海沈村称为“西瓜村”“冠军村”。
近年来,惠南镇将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活圈建设作为全镇重点工作全力推进,通过开展15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村庄风貌节点设计,引入了一批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以及乡村创客,营造了“建筑可阅读、稻田可漫步、乡村有温度、生活有归处”的沪乡生活美好场景。
正因此,惠南镇海沈村成为全市首批乡村社区生活圈试点单位,今年还成功入选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展社区之一。
乡村生活圈,便利服务是要旨
此次海沈村要展出的“1+9+X”沪乡生活体验,其中的“1”即幸新路主社区;“9”为庆祝建党 100 周年大地景观、钟天使荣誉室、海沈会客厅、沪乡空间、记忆海沈、秸秆艺术、稻田栈道、花卉基地、惠南东地铁站;“X”即海沈、桥北、远东三村的30多个乡村生活圈服务点位……它们共同组合成老百姓家门口所盼望的“15分钟生活圈”。
海沈会客厅,原为海沈村村委会卫生室,考虑到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村里将卫生室的功能迁移至家门口服务中心,并把此地改造成集文创产品展销、会务活动接待、自行车租赁、特色农产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会客空间。艺术季期间,这里将为市民带来瓷板画展览和沪乡生活作品展。
沪乡空间,原为海沈村村民文化活动室,功能主要是图书报纸阅览室,但由于距离村中心有点距离,村民们特别是老年人总是觉得过来不方便,因此该村文化活动室搬迁至更靠近村中心的倪家宅路上,并将此改建为文化空间。
杨扬说,通过乡村生活圈规划建设,我们希望外界看到的乡村不是土、破、旧,也可以很新潮、很文艺、很美好。为此我们也设计了30多个乡村15分钟生活圈项目点位,让它们散落在海沈村、桥北村、远东村各处,其中既有乡间花坊等传播传统文化的十二工坊、也有又见老八样等乡村美食,还有老年活动室等睦邻空间,让乡村生活圈真正为村民和游客所用。
挖
掘本土文化,乡味不能少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看来,乡村振兴快速推进的当下,人们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存续和演进问题。海沈村打造沪乡生活体验,就把文化和乡村特色的挖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秸秆艺术位于幸新路北面,会客厅西北角。当天,惠南镇农民丰收节也在这里开幕。据介绍,这里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国庆稻种植区,国庆稻成熟于9月底,晚蹈成熟于11月初,本次艺术季就是利用这块国庆稻田区与周边晚蹈种植区的差异来呈现秸秆艺术和稻田风光,今天集中收割后,新的秸秆艺术展将于国庆前正式对外开放。
稻田栈道同样位于幸新路北面。去年以来,为了让村民和游客与乡村稻田更加亲近,村里把田间便道改造成为稻田栈道,既方便村民下地插秧,也方便游客驻足欣赏。为了充实栈道的休闲功能,本次艺术季还将为大家带来栈道摄影展,进一步展现沪乡村民的农耕生活。
记忆海沈原为海沈村内仅有的一处三合院住宅,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安全隐患突出,面临倒塌危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沪乡文化,该村锁定住宅房屋现状、确定建筑材质风格,采用保护性措施进行整体修缮,最终实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在艺术季期间,将带领大家重温海沈村的历史记忆和岁月时光。
社会多方参与打造
打造乡村生活圈,为乡村注入各式各样的特色空间,表面看不难,然而在土地资源、人才保障相对紧缺的上海农村,却并不容易,需要仰赖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多方主体的参与。
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委书记潘秀红介绍,2019年以来,惠南镇盘活利用了一批村内闲置民宅,围绕原住民、新村民以及往来游客三类人群的切身需求,将其改造为具有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和参观旅游功能的公共空间并对外招商引资。
此次为了编制乡村生活圈项目清单、落实项目推进,更是全镇上下齐发力,并广泛引入社会力量。规建办落实规划统筹,积极开展郊野单元规划、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常青院士团队落实风貌统筹和村庄节点设计;城建中心落实项目统筹,全力抓好生活服务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云程公司落实运营统筹,做好十二工坊等招商引资和布局定位;农发办落实资金统筹,做好工作进度的协调和项目资金的保障……
截至目前,惠南镇乡村社区生活圈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已累计吸引30余家企业和个人实体入驻,20余家企业辐射联动。“未来几年,我们还将结合桥北村、远东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进一步调动企业、创客、村民共同营造生活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三村联动、三生复合、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三个村在主题上各具特色、在路线上水陆联动,在产业上链成规模、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 潘秀红说。
此外,常青表示,乡村建设除了要有总体设计的把控,以及全过程品质的管理管控,还要给乡村建筑师群体提供适合于乡村建设和设计服务的机制保障和工作方式,使建筑师、村民、村委会之间形成有机互动的合作关系,并使设计成果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乡村改造3.0时代,品质优先
城市空间艺术季最早发源于乡村。日本的濑户内海艺术节,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就是在乡村复兴的目标下,通过艺术手段对乡村空间进行改造。
艺术季开幕当天,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分院总工程师殷玮告诉记者,今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聚焦人民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第一次将艺术季放在了乡村。
“社区生活圈分为两种,一种是城镇社区生活圈,还有一种是乡村社区生活圈。近几年,上海在城镇社区生活圈的打造中已经摸索出了路径,也有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但在乡村,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殷玮认为,海沈村这些年的投入和改造,实际上已经让当地具备了精细化建设乡村生活圈的条件,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大城市乡村生活圈的样板。
“当前,全世界对于乡村的复兴无外乎正经历着三个阶段。第一是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第二是产业带动综合发展,第三是追求品质提升价值。今天上海许多乡村正处于3.0阶段,即追求特色空间打造、追求乡村生活品质提升。”
殷玮认为,下一步大都市乡村生活圈建设,有必要把握好三个方面。首先,大都市乡村承载着一定的生态安全功能,所以在建设生活圈的时候,要和田、林、水等自然要素统筹协调。
其次,乡村不同于城市,生产生活基本上是在一起的。发展乡村,就需要鼓励在地就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再次,村庄的布局相对城市来说是零散的,为了方便村民的生活又不造成浪费,政府配置的设施必须更用心、更有针对性。慢行系统的串联也未必局限于15分钟,可以更加因地制宜、更加灵活高效。
(本文摘编自2021年9月23日《上观新闻》,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