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双减政策?

发布于 2021-09-24 10:58


开学第一课讲什么?

很多人主张,第一课应该“让”给心理健康教育。

最近,教育部下发了“双减”执行方案,要求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

随着双减的下发,各地也纷纷出台多项政策,落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2名自杀,8名自杀未遂。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至少有3000多万青少年为抑郁症所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教育问题有关。

例如:过高的期望,盲目地攀比,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引发了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抑郁情绪。

比如,一位来访者回顾自己以往的重要考试,每次考试之前就会考试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严重时,伴有躯体症状,经过长程咨询后了解到,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希望,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

每一次考试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承受负面情绪风暴的经历,因为她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考不好她就要承受巨大的内疚,而考好就意味着要不断的给自己施压。她的童年没有玩耍的回忆,有的只是不断的埋头做作业,拼尽全力的考完这一场,胆战心惊的迎接下一场考试。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帮助不同心理年龄特点的学生,完成不同的社会适应任务。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富有个性的成熟、完整的人格,建立自尊与自信,掌握理性平和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塑造积极向上的处事风格。这次的教育改革,其实也反映了社会关于教育观的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而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品格。有了好品格,才会带来好成绩。好品格包括:有担当、能自控、有自信、高情商。

1、有担当的孩子:
 
需要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为自己负责;
要学会诚实,不撒谎欺瞒;
要激发自驱力,变得主动积极地做事和学习;
要懂得表达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要学会做家务,从中学会生活独立自理;
要学会在犯错中学习和成长。
 
2、能自控的孩子:
 
要学会进行反思,培养自省能力;
学会自立,摆脱过度依赖家长的习惯;
要懂得在玩耍和学习中把握平衡;
训练专注力,避免上课走神,提高学习效率;
减少拖延和磨蹭的坏习惯;
摆脱沉迷电子游戏的上瘾行为;
学会建立界限和提高自律性。
 
3、有自信的孩子:
 
要敢于发言,主动表达和积极表现自己;
让孩子喜欢参与活动,促进社会化发展;
帮助孩子摆脱焦虑,学会疏导负面情绪;
正确鼓励孩子,让孩子敢说“我能行”;
让孩子敢于“长大”,促进心智成熟;
鼓励孩子敢于坚持,不轻易半途而废。
 
4、高情商的孩子:
 
学会善意表达,培养共情力;
帮助孩子培养抗挫折力,变得坚强勇敢;
学会冷静处事,解决矛盾,妥善应对冲突、处理争执;
让孩子远离抱怨,学会正确表达需求;
教会孩子正确面对霸凌,既能宽容大度,又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
 
考得好成绩的孩子,不一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格。而拥有优秀品格的孩子,则一定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家长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来培养孩子的品格,同时进行自我提升,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你是怎么看呢?
洪心理
情感问题咨询,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咨询,情感文章分析,您身边的情感专家。
9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