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发展导向

发布于 2021-09-26 09:34

现代公共卫生治理需要有明确的方向。从发展法学的角度看,现代公共卫生治理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发展导向”,既要持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又要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治理,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发展导向型”的制度体系,有助于公共卫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有效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发展权,实现公共卫生治理的目标。

强调“发展导向”,是因为健康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给公众健康造成诸多挑战,公共卫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为此,我国将“健康中国”作为实现公众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有效实施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履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承诺的重大举措。

其实,以保障健康发展权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注重兼顾社会公众与经济社会的“双重”健康发展,并力图实现公众健康、公共卫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因而更强调“发展导向”。基于健康发展权与发展导向的内在关联,以及公共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应将公共卫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使其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这更有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此次疫情的国内防控见效迅速,主要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特别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但公共卫生的诸多短板尚待补齐。因此,在疫情过后国家应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升防范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切实把公共卫生作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真正构建“发展导向型”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全力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这对于国家的整体安全更为重要。

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极易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治理,营造公众健康的环境,增进人民健康水平,既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养老、医疗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不能仅把公共卫生投入视为“支出项”,还要看到公众健康作为最大的资源,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发展导向,将公共卫生融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更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

此外,基于公共卫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还应将疫情防控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尽量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例如,疫情防控应在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群体健康的前提下,有效运用各类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手段,分类施策,逐步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努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此,我国已采取大量措施,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也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力图通过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措施增加流动性,保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恢复经济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各国大量运用经济法和社会法的调整手段,充分体现了法治保障的发展导向。

公共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或变量,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因此,基于发展导向,应将公共卫生治理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手段”,推动公共卫生事业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体建设”,并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互协同。与此相一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这突出体现了公共卫生治理的“发展导向”。只有构建“发展导向型”的治理体系,公共卫生事业、经济社会乃至人类整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节选自张守文。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发展法学的视角。中外法学2020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