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一篇好的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于 2021-09-26 13:02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招募教学型教研实验班。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一篇好的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炼"成一篇文章的不易,古人早有所知。《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写就,要经过从情到言,从言到嗟叹,永歌,直至最后手舞足蹈的过程,可见“炼”成一篇文章的不易。那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成就一篇好的作文,解决学生审题中“只看到现象抓不住本质”的问题,进而指导学生处理素材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把握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同一性?这些问题在“三元写作”作文实验班教研里引起了一次有深度、有意义的讨论。

要写就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在于审题,审题就是分析材料,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现象,但是把社会现象简单的搬到作文之中就算是完成审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王涛老师说作文审题与庖丁解牛的道理是一样的,普通人看到的牛只是牛的皮肤,牛的肉体,这个是牛的表象。而庖丁看到的是牛的经络,牛的骨骼,这个乃是牛的本质。没有接受过思维训练的学生看到的是材料中的事件、现象,是作文题目的表面,而接受过思维训练的学生会从材料呈现的表象里提炼出观点、概念、核心,这才是材料的经络和骨骼,是材料的本质,当材料的本质被分析出来的时候,好的立意就“油然而生”了。

在确定好立意之后,下一步就是组材。但是在组材之前,首先需要讨论的是素材和思维之间“孰先孰后”的问题,王涛老师化用“巧妇”和“米”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思维训练是在训练巧妇做饭,而素材则是巧妇所用之米。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这句话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是一个巧妇。所以在搜集素材之前,首先得把自己训练为一个巧妇。现在素材类的作文书籍满天飞,这有其商业上的逻辑(主要是研发成本低廉,复制粘贴即可,还能投市场所好),但是有了“米”却不是“巧妇”,能做好“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作文出现素材堆叠问题的原因,言之有“材”却言而无“序”,这样的作文,自然是空有“言”而无一“物”。

那么,作文思维训练之后,一篇好的作文就“炼”成了吗?也不尽然,《文心雕龙》有云: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好的构思固然重要,但是好的构思更要用好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否则好的构思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谈到这里,王涛老师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里的观点进行阐释“语言与思想是共生的”这一观点,杜林曾经说过,“语言可以和思维分离的。”恩格斯反驳道:“不会说话的大猩猩,该是最卓越的思想家。”诚然如是,语言的背后是思维,而思维也需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才能外显,我们做作文教学就是要把翻空的“意”变成征实的“言”,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本质。

在说到《反杜林论》的时候,王涛老师感慨:好的东西往往都是无价的。《反杜林论》这本书是他初中的时候读的,读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能读这些免费的“政治书”,但是就是在这些免费的“政治书”里,他悟出了作文的道理,也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得到的收获可是要比那些市面上的畅销书多多了。的确如此,免费并不代表廉价,因为真理往往是“无价”的。

实验班教研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