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解读01——会说话的骨头
发布于 2021-09-27 06:58
会说话的骨头(内部学习资料,切勿转发)
这是个大晴天,小珠子放了学不直接回家,却在马路上闲逛。她看城里大人们在干大人的活儿,这种活儿兴许有一天她也会干的。
她看到清道工人在打扫街道。她往防风草街的面包店里看,面包师傅正把热气腾腾的面包从烤箱里拿出来,往面包圈上撒糖粉。
在石子路上,她停在麦特白的牛舍旁,出神地看一些老工人在叮叮当当地投掷马蹄铁,嘴里还吐着烟草汁。
后来,她来到学校和家之间的林子,坐在草地上。春天阳光明媚,空气暖洋洋的,温柔地洒在身上。她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地变成一朵花,轻飘飘的衣服像花瓣。
“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爱所有的东西。”她自言自语地说。
“我也是。”有一个声音回应她。
小珠子直起身子朝四下里看。没有人啊。“你子哪里?”她问道。
“低头看吧。”那声音回答说,小珠子于是低下头来看,“我是一堆骨头,就在你右边石头附近树旁边的紫罗兰花丛里。”
小珠子看着那根骨头。“你会说话?”她低声问,可是吃惊不小。
“我什么话都会说,”骨头说,“我会说西班牙语,我会说波兰语,我会说德国语,你会吗?我还会模仿各种声音。”骨头发出召集士兵的喇叭声,发出风声,发出雨声。接着它又发出打呼噜和打喷嚏的声音。
小珠子听着这些声音,简直不相信。“你是一根骨头,”她说,“你怎么会打喷嚏呢?”
“我也不知道,”骨头回答说,“从来就是这样的。”
“我可以带你回家吗,了不起的骨头?”小珠子问道。
“当然可以,”骨头说,“我一个人待在这里已经很久了。一年间,快到八月的时候,我从一个女巫的篮子里掉了下来。她往前走,我没叫她,我不想再做她的骨头了。她每顿饭吃大蒜蜗牛,老是抱怨关节炎,爱管闲事。要是跟一个像你这样活泼的小姑娘在一起,那要快活多了。”
小珠子于是把骨头捡起来,轻轻放进她的包包。她让包包的口开着,这样就可以继续聊天了。她这就回家去,课本倒忘在了草地上。她急着要把骨头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甚至能想象到他们看到时的情景。她会告诉他们骨头会说话。妈妈会说:“这只是你的想象。”爸爸也会这么说。接下来骨头说出话来,准让他们两个大吃一惊,目瞪口呆。
春日晴朗,一派绿色。树蛙咕咕叫着。“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好日子,”小珠子说,“会发生了不起的好事情——就像我找到了你。”
“也像我找到了你!”骨头说。它开始发出行进的口哨声,他们走得非常快活。
可是没多久,从一块大石头后面冲出三个拦路劫匪,拿着手枪和匕首,把一切快活都搅了。小珠子说不出他们是什么人,因为他们裹着超大斗篷,带着鬼怪面具,动作凶巴巴,说话声音刺耳。
“把包拿过来!”一个凶徒命令道。为了摆脱他们,小珠子真情愿把包包给他们,可是舍不得那根骨头。
“你们不能拿走我的包!”她说。小珠子自己也想不到会那么勇敢,说出这句话来。
“包里有什么?”另一个劫匪用枪指住小珠子的头问道。
“有我!”骨头大叫一声,接着发出蛇的嘶嘶声和狮子的吼叫声。
三个劫匪不敢再听下去,赶紧逃走,快得你都说不出他们打哪一边逃走了。小珠子哈哈大笑。骨头也哈哈大笑。
她们继续上路,一路笑谈刚发生的事,还谈这谈那。可是过了没多久,就有一只狐狸从一棵树后面转出来,拦住她们的去路。他的西装翻领上插一朵丁香花,拿着手杖,龇着牙,人人可以看到他尖利的白牙齿。
“等一等,”他说,小珠子一下子僵住了。“你正是我要找的,”他说下去,“肥嫩细滑。你就是我今天晚餐的主菜
。”他一把紧紧抱住了小珠子。
狡猾的狐狸不像几个劫匪那样容易上当。他没看到什么危险的鳄鱼,感觉声音似乎是从小珠子的包包里发出来的。他朝包包里面望了望,接着把骨头拿了出来。“啊哈,我有生以来还从没见过!”他喊道,“一根会说话的骨头!我一直想有一件这样的东西。”他说着就把骨头放进衣袋,骨头在衣袋里大叫大骂,可没有用。
狐狸把小珠子连推带搡,要把她带回他的住处。小珠子哭得那么伤心,狐狸也有点儿为她难过,不过拿定主意了要拿她当晚餐。
“对不起,狐狸先生。”小珠子轻轻地说,“我可以要回我的骨头吗?就在我死之前。”
“那好吧,”狐狸说。他真恨自己这么心软不过还是把骨头还给了小珠子,小珠子把骨头放回她的包包里。
“你必须让这美丽的小姑娘活下去。”骨头大叫,“你不害臊吗?狐狸先生!”
狐狸哈哈大笑。“我干嘛害臊?我只能这样做。我是天生的。”
骨头于是骂狐狸。“你这欺善怕恶的家伙!”它用看不起狐狸的口气说,“你这害虫,你这可恶的坏蛋!”
狐狸给骂得受不了。“闭嘴,要不然我啃了你。”狐狸厉声叫道,“啃一根会说话的骨头······一根会叫痛的骨头······一定会很好玩儿。”
骨头在接下来的路上没说一句话,小珠子也是。
他们来到狐狸的住处,狐狸把小珠子连同骨头关进一个空房间,锁上门。小珠子坐在地板上,默默望着墙。
“我知道你的心情。”骨头悄悄说。
“我还是个小孩儿,”小珠子悄悄回答,“我不想死。”
“我知道。”骨头说。
“我们以有什么办法吗?”小珠子说。
“我希望我能想出办法,”骨头说,“可我想不出来。我觉得真难过。”
“这是什么声音?”小珠子问道。她听到厨房传来响声。
“他在磨刀。”骨头悄悄地说。
“噢,天啊!”小珠子哭道,“那又是什么声音?”
“听上去是把木柴塞进炉灶。”骨头回答说。
“我想不会太久了。”小珠子说,她闻到醋和油的气味。狐狸正在做色拉。小珠子把骨头贴在胸口。“骨头啊,说些话安慰安慰我吧。”
“你对我来说非常非常珍贵。”骨头说。
“噢,你对我来说也是多么珍贵啊!”小珠子回答道。她听到钥匙开锁的声音,再想不出话来说,也不敢看那扇门。
“勇敢点儿。”骨头悄悄地说。可小珠子直发抖。她被拖进厨房,只看到地上烧着火。
“这样对你我很难过,”狐狸叹着气说到,“不过这可不是对你有什么私人怨恨。”
“咪哩!”骨头忽然说,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什么?”狐狸应道,他一下子一动不动了。
“咪哩吗啦!”骨头说下去,“吗啦咪哩!”一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狐狸缩小了十几厘米。
“咪哩吗啦吗啦咪哩!”骨头说下去,狐狸已经缩成兔子大小。这种事情谁也没法儿相信,小珠子不相信,狐狸不相信,连骨头也不相信,可它的话就是使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咪哩吗啦吗啦咪哩!”骨头继续说,现在连同他的衣服,狐狸变得像一只老鼠大小。
“咪哩吗啦!”骨头发出命令似的声音,那老鼠——就是缩小了的狐狸——跑起来,钻进了一个洞。
“我不知道你会魔法!”小珠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叫。
“我也不知道。”骨头说。
“那你怎么会说出那些话的?”
“我也想知道啊,”骨头说,“它们自然而然地来了,我只好把它们说出来。一定是我在女巫那里时听来的。”
“你真是一根惊人的骨头。”小珠子说,“这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天!”
他们来到小珠子的家时,天已经黑了。门刚打开,小珠子就扑进妈妈的怀抱,接着爸爸拥抱了她。
“你上哪儿去了?”他们都想知道,“我们担心死了!”
小珠子不知道从哪里讲起。她举起骨头说道:“这根骨头会说话!”正像她预料的,妈妈说:“骨头会说话?小珠子,这只是你的想象。”
爸爸也这么说。也像小珠子预料的。
骨头这时说了一句:“你们有一个了不起的女儿!”爸爸妈妈一下子惊呆了。
爸爸妈妈还没有从惊愕中醒过来,小珠子把这一天的奇遇开始讲给他们听,骨头插话做补充。小珠子的爸爸妈妈好容易才相信
了这件事。
骨头留下来成为家庭的一员。它在壁炉台上有一个光荣位置,被放在一个银碟子上。小珠子上床时总把它带到床上,在灯光中说悄悄话一直谈到很晚。有时候骨头唱歌或者学轻柔的竖琴奏乐给她催眠。
家里有时只留下一个人时,骨头总会陪着他。他们想听音乐就有音乐,不过有时候不想听也得听。
萧愚老师解读:
第一个问题:这根骨头,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比如我们讲驴小弟的石头的时候。那个石头象征着一个双刃剑。比如我们讲驴小弟的石头的时候。那个石头象征着一个双刃剑。
综合一下大家的回答:潜意识的强大的没有能开发出来的自己
强大的潜意识,潜在的自我,能过激发出来的力量,觉得像是象征另一个自己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未知的力量。这些回答,我感觉都有些贴近了。是差不多的意思。
就是小珠子头脑中蕴藏的,一种潜在的力量。潜在的能力。。就是小珠子头脑中蕴藏的,一种潜在的力量。潜在的能力。。请大家思考,这个潜在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为了更简洁准确,我们把潜在能力,概括为潜能力。这个潜能力的获得。这个绘本多处给我们提示。我现在给大家列一下。
“这是个大晴天,小珠子放了学不直接回家,却在马路上闲逛。她看城里大人们在干大人的活儿,这种活儿兴许有一天她也会干的。”看城里大人们在干大人的活儿。。这是一种学习方式。。这个是什么学习?
“她看到清道工人在打扫街道。她往防风草街的面包店里看,面包师傅正把热气腾腾的面包从烤箱里拿出来,往面包圈上撒糖粉。
在石子路上,她停在麦特白的牛舍旁,出神地看一些老工人在叮叮当当地投掷马蹄铁,嘴里还吐着烟草汁。”
各种看。。出神的看。。。是在观察。。。观察是一种学习。。尤其是这种专注的。出神的。用心的。。不是那种任务型的。。。这种观察,全是内在本能驱动的。。
这种观察,全是内在本能驱动的。。
后来,她来到学校和家之间的林子,坐在草地上。春天阳光明媚,空气暖洋洋的,温柔地洒在身上。她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地变成一朵花,轻飘飘的衣服像花瓣。
“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爱所有的东西。”她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一种什么学习?
这个坐在草地上。是什么方式的学习?或者,这个严格意义上不是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感受。。。体验。。。这个我们以前讲小王子的时候提到过。
http://a.xiaoyu123.com/thread-19052-1-1.html 这篇文章,寻找失去的感受力也提到过。
我把寻找失去的感受力的要点这里讲讲。
八月爸介绍了《绿袖子》这个曲子。
我当时听的时候,用尽了浑身力气想让自己感动一下。但还是失败了。
我看到有同学留言
主题忧伤,但是发展的前两段很坚定,喜欢。
我的感觉像迎着秋天的风,在翩翩落叶间奔跑, 阳光点点,
秋意渐浓,瞬间很美好却看着它正在失去。
这位同学的这个感受,我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的。因为,我缺乏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比如,我听到那个音乐的节奏,很有跳动感。
但是,我由于没有在落叶中奔跑过。所以,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把这个跳动的音符,
与这个奔跑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
而这位同学由于奔跑过,有这种身体记忆,所以,这个音乐就唤起了她的那种感受。
她的感受与音乐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这个音乐她懂了。
她懂,不是因为她用大脑思考的结果,而是身体感受的结果。
我们前面刚学习了身体思考,身体的确是可以思考的。
我由于没有这个身体感受。我只能用大脑去逻辑思考。这个跳动的音符能够代表什么。
这样的理解,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分析,而不是真实的感受。
所以,也许我可以编出一个很棒的美文,但是,那不是我真实的感受,我还是不懂。
倒退若干年,我也曾和伙伴们在大坝上飞奔。
但这些,都离我太远了,二十年了。不管身体记忆的能量有多强,我还是逐渐淡忘了那种感受。
忘记了风吹在脸上的感受,忘记了树叶婆娑,光影的美好……
只有一个片段的影像,作为符号留在记忆中。是的,只有符号,没有了身体的感受。
同时,这个同学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还调动了形象思维。
而她的形象思维,又是跟她的经历和体验密不可分。而我之所以感觉这个音乐抽象,
是因为我积累这种形象块太少。形象思维单薄了一些。
音乐与人的感受的关系。我觉得是一种互相寻找的关系。
作曲者寻找具有同样感受的人,那就是他的知音。
缺乏类似感受的人,就只好擦肩而过,不管这首曲子和这种感受多么美好。
感受力有什么用?
我的想象是,你可以坐在家里,用最舒服的姿势,通过听音乐,一遍遍重温那种美好。
然后,你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体验,重温音乐的美好。这是一种正向与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循环。
所以,具有高层次感受力的人,配以高层次的艺术品,他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人生。
当然,我没有体会过这种生活。是不是这样,还希望有这种体会的同学多说几句。
现在的孩子,感受力可能越来越贫乏了。孩子们的作文,也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脱离感受力。
老师为了省事,不去培养孩子的感受力,而是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好词好句堆积……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一个感受力强的人,TA的世界是比常人更丰富多彩的,更会激起人思考的。所以TA们就更容易感受生活的美感,也有抵抗网络之瘾、巨量信息之弊的能力。更擅长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更容易从复杂的环境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大家觉得有无道理?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珠子的感受。。
后来,她来到学校和家之间的林子,坐在草地上。春天阳光明媚,空气暖洋洋的,温柔地洒在身上。她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地变成一朵花,轻飘飘的衣服像花瓣。
“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爱所有的东西。”她自言自语地说。
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爱所有的东西。。。
这个感受,就是直接的体验来的。。不是背的好词好句。。所以,观察和模仿是一种学习。。感受和体验也是一种学习。。
潜能力,不仅仅能够带来观察和模仿,影响未来职业的选择。。不仅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感受。。还有一点。这个是绘本下面重点揭示的。
我给大家发一段洪兰文章的内容。
背景知识是许许多多无意间学习的累积。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曾讲西游记的故事给他听,哄他睡觉。后来,他随我回国任教,住在阳明大学的宿舍中,我们的宿舍靠山,常有一些蛇、蜈蚣出入,有一天夜里,做完实验带他回家时,赫然发现客厅有一只大蜈蚣,我儿子立刻大叫说,「妈妈,赶快去抓一只公鸡来!赶快去抓一只公鸡来!」但是台北哪里有活的公鸡呢?最后是请隔壁的教授来把它打死,我们才敢进门,但是我一直很纳闷,儿子是怎么知道鸡是蜈蚣的克星呢?这个知识他平常不太可能接触到(外国人不流行一物克一物)。这个谜一直到最近清理旧的录像带,看到一卷他三岁半时,我讲西游记给他听的带子,我才恍然大悟。我曾讲过三藏取经,师徒一行来到黄花观,那个道士是蜘蛛精的师兄蜈蚣精,为了报仇,把剧毒塞在红枣中,泡茶给唐僧师徒解渴,结果唐僧、猪八戒、沙僧都中毒倒地,只有孙悟空眼尖,看到道士的茶没有枣子,他便不吃,没有被害(父母在讲故事时可以顺便传授生活经验)。这个道士腋下有一千只眼睛,照的孙悟空睁不开眼,后来经过菩萨指点,请出昂日星官来,站在坡前,露出公鸡的本相,对着道士高啼三声,道士便倒地变成一尺长的蜈蚣。想不到三岁半时无意间的学习竟然过了十年,当情节恰当时,跑了出来。
我们现在思考。。洪兰讲的这个故事,跟这个绘本有什么关系没有?洪兰这个故事,跟这个绘本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比如。。最后骨头使出的那个魔法,是怎么来的?
这个绘本,看起来是一个魔法。实际上,象征着孩子的一种潜能力。这个潜能力。特定时候就调动出来了。
洪兰的孩子紧急情况下想到了大公鸡。。骨头想到了巫婆的魔法。这个是类似的道理。而他们学习到的这个本领,并不是大人有意识教的。并不是课堂有意识教的。而是不知不觉习得的。
本来孩子可以学习到10000个信息点。。学校翻来覆去背一个东西,只学习到了100个。。
许多信息点,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的。。但由于这些信息点,不容易被考察。所以学校忽视。应试教育坑人就在这里。
绩效教育,应试教育最坑人的,就是把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压制在很窄小的范围内。
如果一个孩子的生活,都是教室和课内的东西。这个孩子的潜能力就大大受到了局限。
有些研究生,被人贩子骗去卖了。这是典型的例子。
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教室中特意的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生活中无意间的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这两种学习都很有效,但是用得最多的还是无意间的学习。格林爵士说得好,「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而是在培养人格和情商,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交到好朋友。」王尔德也说,「教育是件好事,但是请记住:许多值得学的东西是无法在学校里教的。」现在科技进步这么快,《天下》杂志发行人殷允芃也说,「十八个月就淘汰一轮,假如我们仍然教给他死知识而不是活的求知方法,那么等他毕业进入社会时,这个知识早就落伍,被淘汰掉了。」
“习育”和“化育”
是这样的。这个概念也可以用在这里。
这个理念我微信前段时间谈过多次。看不见的能力。。隐性学习。。潜教育等等。
洪兰:我想,在国外教过书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台湾学生的基本知识比起国外同年龄的学生,差了一大截。当他们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时,实在很难要求他们去做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台湾的学生被动、不怀疑、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知识后表现出来的人云亦云,是最令人忧心的事。但是,知识库(knowledge base)的建立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它需要长期的耕耘。
我以前有个文章,汉语是个知识宝库。我们不要忽视,传统评书等语言作品里面潜藏的智慧。。
这是我的一篇老文章,写于2009-08-17
不久前,深圳一位高三毕业生,刚刚保送北大。结果在路上遭遇一歹徒打劫。
歹徒看中了他的手机,结果他不肯老实交出,与歹徒争抢中,歹徒一刀将其毙命。
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除了缺乏紧急避险这类安全教育外,也缺乏一些基本的生存智慧,如果他的脑子里出现如下这些思维的一例,我想就可能不会殒命了。
这小子没准是个亡命徒,小心他狗急跳墙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得小心了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把手机给他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给他个手机算什么,我将来想要多少有多少
钱财乃身外之物,给他算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正想换个新手机呢
好死不如赖活着,保命要紧
一部手机算什么,我可不能舍命不舍财,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我还是忍了
韩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我还是忍吧
俗话说,君子不跟小人斗,给他吧
给他手机吧,别丢西瓜捡芝麻
这小子有刀,小人他丧心病狂,失去理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还是忍吧
丢车保帅要紧,手机我不要了
上述思维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句话中离不开一句“古话”“俗语”或者“成语”,
评书里有一个套话,“常言说得好。。。”所谓常言,大多指这些“古话”“俗语”或者“成语”。
这些“常言”,也可以称为“智慧语”,凝结的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而现在许多孩子,却由于大量课余时间被“垃圾文化”填满,逐渐失去了继承千年智慧的机会。
现在孩子容易出现两个问题:1、课内课外被应试教育的东西塞满。2、仅有的自主时间,被垃圾文化游戏填满。
那么,如果是这样,智慧怎么来?感受力怎么来?
我举的这个大学生被抢手机的例子,非常典型。。他就是缺乏这种“潜能力”。。缺乏一根会说话的骨头。。如果他脑子里,如果跳出那种潜能力来,就不会办傻事了。。
被抢手机这个例子。。不仅仅是缺乏智慧语。。还有社会知识,对财富的对待诸如此类。还有机智等等。虽然他马上就读北京大学了。。但在社会上,能力还是很弱。。某些学校,就是把这些残次品丢给大学。。只要进了大学就好。如果大学负责任还好一些。大学如果放羊。这些孩子堪忧。
无骨的小白猪。在社会上,是高危的。。
潜教育的东西,蔚为大观。需要课外花时间。不能让孩子变成无骨的小白猪。
课内的知识本来已经局限了。然后补习班再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知识面会极为狭窄。
这些孩子,无骨的小白猪。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社会上傻乎乎的。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说实话,我自己还算好一些的。但在社会上,我感觉自己也是愚蠢的不行。我还不算死读书的。还是有不少骨头的。但在真实的社会上,还是不行。。我还不算死读书的。还是有不少骨头的。但在真实的社会上,还是不行。。我是一直比较自主,知识还算广博。但毕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是有局限。我是一直比较自主,知识还算广博。但毕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是有局限。
绘本课是大人学的。很多绘本实际上是写给大人的。比如,跟甘伯伯去游河。。当然,小孩子也是能看的。但好绘本,一般是3-99岁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潜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比如幸福的能力。。这个我们开头提到了。那个感受力。。还有智慧和机智。。骨头关键时候出手。。
潜教育,在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就更大了。
“重要的不是向孩子脑中灌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帮他形成不同的性格。”图赫认为创造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怎样对待失败。对失败的负面评价会使学生慢慢地避免去冒险。因此,要敢于失败,帮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例如下棋之后的复盘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它使孩子能够理性地看待得失,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是由失败而生的。让我们帮助孩子们从失败中成功吧!”
畅销书《学校有什么用?》的作者、认识科学家盖伊·克拉克斯顿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将更多创造力带入教育领域。他提出“构建学习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孩子们固然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让他们在真实世界中充分发展的思维习惯”。
俄勒冈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巴格托主编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被誉为是一本突破性的著作。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有课程设置的限制下,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清理出学校教育中扼杀学生创造力的9种“必杀器”:凡事要求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正确路径;培养学生对权威、尤其是对老师的服从感、恐惧感;不惜一切地遵循教学计划,只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打击纠正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天才是罕见的”的观念;阻止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倡导“知识分界”的概念;嘲笑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诸如“智力是先天基因决定的”理念,打消儿童挑战高难度任务的尝试;用经典格言和口号来证明观点。
请教班长,潜教育也有违背孩子兴趣的怎么理解?因为故事中提到巫婆那一段。
当时我特别反感。。现在感觉受益无穷。。一些正确的,好的东西,要反复谈。只要是正确的,好的东西。孩子可能暂时反感。。但也要坚持不懈的灌输。比如一些健康习惯,安全习惯。。
“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这是“美丽世界”(Teach for al l )首席执行官、“美丽美国”(Teach For Ameri ca)创始人温迪·科普的观点。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事,学校应当扎根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教师的角色应当更像是教练。
这个绘本,应该说涉及到了潜教育的好多方面。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结尾。
骨头留下来成为家庭的一员。它在壁炉台上有一个光荣位置,被放在一个银碟子上。小珠子上床时总把它带到床上,在灯光中说悄悄话一直谈到很晚。有时候骨头唱歌或者学轻柔的竖琴奏乐给她催眠。
家里有时只留下一个人时,骨头总会陪着他。他们想听音乐就有音乐,不过有时候不想听也得听。这个是潜教育的另一面,歌声与音乐。不想听,是因为骨头会自顾自的来演奏。。有时候会比较烦人。。这个是一种小幽默。。暗示,有时候美好的东西,会以不那么舒服的方式出现。这个时候,也是需要尊重的。背后是一种宽容。。有一些尊重,宽容。。融洽的感觉。。结尾也写出了骨头顽皮的一面。。也写出了家庭宽和融洽的一面。他们想听音乐就有音乐,不过有时候不想听也得听。
---这句完整来讲,就是家庭成员想听就有。。不想听也有。。因为骨头在自顾自的演奏。。体现出顽皮的一面。。也体现出了家庭成员对他的宽和。。。全家是其乐融融的感觉。。
骨头的性格。顽皮。狡猾。多才多艺。。会说好多语言(暗示:语言也是隐性学习。。)狡猾是吓唬三个蒙面贼。。
“包里有什么?”另一个劫匪用枪指住小珠子的头问道。
“有我!”骨头大叫一声,接着发出蛇的嘶嘶声和狮子的吼叫声。发出蛇的嘶嘶声和狮子的吼叫声。。。。这个是比较狡猾的一面。。这个狡猾其实是机智的意思。。
狡猾是贬义词。我这里当褒义词来用了。。我有时候,希望孩子有些小狡猾。别呆头呆脑的。对待善良的人,要鲁一些。对待坏人,要机灵。首先品德上要善良。但是头脑要灵光。善良而不是愚蠢的善良。
伊索寓言,大量篇幅在讲那种愚蠢的善良。愚蠢的善良,就容易被骗。比如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山羊那个最典型。就是狐狸掉在井里,山羊去救。结果狐狸跑了,山羊出不去了。这个绘本基本就讲完了。现在时间留在大家了。有什么疑问和感受可以谈谈。
大家有没有感觉。网校就是一个网。。这个绘本的内涵,基本就在我们的网里面。基本没有脱离我们过去讲的东西。
我讲讲怎么跟孩子讲这个。。给孩子讲。课外书,优秀书籍的重要。比如里面有智慧语。少读垃圾。这样关键的时候可以有智慧对付坏人。 骨头的智慧是怎么来的?
这个绘本的底层代码。。潜能力,潜能力,潜教育
围绕着潜能力,潜教育,还有观察,感受力,创造力,机智,语言,艺术,性格等方面。。潜能力这个底层代码,就像一根线,可以把我们以前讲的这些内容都串起来。观察,感受力,创造力,机智,这些就像珠子。。这个绘本也可以看做一根线。用这个绘本串起来这些。
给小朋友讲绘本,不同年龄讲的内容也会不同。甚至开始就是哈哈一笑。。以后,碰到具体的事情,再把这个绘本拿出来讲。比如说,碰到怎么对付坏人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拿出来讲。潜教育的特点,是反复,重复。大量。浸泡。。有时候显得唠叨。但好消息是,底层代码和思维方式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遇到的问题,也不会是无边无际的。生活中重要的问题不多。健康,安全,为人处世。。
创造力这些,就需要孩子自己的兴趣大量积累了。这个家长一般只能旁观。家长灌输的主要是做人这些。创造力家长有些难。潜教育的好处不知不觉中你偶然习得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帮助了你。“化育”和“习育”你抓的很准。谁记得,“化育”和“习育”我在哪篇文章提到过?
妙不可言:老子第一章解读
http://a.xiaoyu123.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880&fromuid=753
(出处: 萧愚家庭教育网校)
是这样的。
对于“道”这种难以用语言来概说的东西。有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接近它、认识它呢?有一个方法就是,现象铺陈。
大量现象铺陈,大量的感官的,感受的,理性的,知性的刺激,反复的浸泡,熏染,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开窍,原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虽然你还是无法说出来,但你可以悟出来,感受出来。
与“道”这个概念类似的,是我经常讲的“底层代码”。底层代码也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不像桌子,板凳那样一目了然。但是,通过大量的现象的铺陈,我们可以逐渐接近这个东西的全貌。所以底层代码在我们网校,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在丰富和深化。我时不时就会拿出来说一下。
《道德经》五千多字,八十一章,实际上核心就是一个“道”字,老子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大量铺陈,最终就是让我们全景的,全息的去感受,去认识到这个东西。
有个家长讲,读有些人的文章,一两篇没多大感觉,但是超过100篇的时候,好像觉得有些贯通了。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王东华老师形象的称这种学习方法为“化育”。与化育相对应的是习育。习育我们比较熟悉,就是孩子们日常做的算术,抄写,背诵这样的练习。但是化育不同,化育教的往往是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比如思维方式,人品格局等等。化育又被王老师称为潜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那些潜在的看不见的东西。
小珠把骨头带走了把课本丢在那里了,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暗示,课本的知识对她后来的经历没多大帮助。课本丢了。。是一种暗示。。许多问题不需要课本。豪豪妈,我觉得重点不是体会大自然的美,而是体会幸福。。就是一个有幸福感的人,看着什么都有那种美感,幸福感。而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反过来再强化这种幸福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发现美的能力,不是教科书上学来的。而是一种幸福的能力。一个幸福感强的人,会觉得美好的东西随处可见。
潜教育的核心,我的这段话可以参考:大量现象铺陈,大量的感官的,感受的,理性的,知性的刺激,反复的浸泡,熏染,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开窍,原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虽然你还是无法说出来,但你可以悟出来,感受出来。
这个是说道。。实际上,有一些东西可能就是说不出来的。。但就是存在着,只有特定的环境下,可以激发出来。。平时就 不显山不露水在那里。。。好像不存在一样。。但并非真的不存在。。关键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他是存在的。所以说,大道无形。。。很多大的能力,关键的能力,是无形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还有一个底层代码是有用VS无用。。被骨头认为最没用的东西,最后阶段救了命。变成了最有用的东西。以后孩子烦你的唠叨的时候,可以讲这个绘本。
这个绘本,不是一个普通的魔法故事。否则是没法得到凯迪克金奖的。如果孩子自己读,顶多就是一个魔法故事了。
如果读成魔法故事,这个绘本的价值,跟市面上的普通书就没区别了。
渲染不仅仅是唠叨。唠叨是比较方便的说法。有更高明的灌输方法。唠叨是比较方便的说法。有更高明的灌输方法。比如通过绘本,大家一起读读。这个比简单的唠叨强。
放学后马上回家,决不能一个人在外面逗留,危险----这个也很好。。这个孩子的理解要尊重。。本身绘本里也有这个含义。
咒语不是课堂学到的。无意识地,体验式地学习,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成长。咒语是无意识跟父母或者其他人学到的。也许就是一个邻居。我要讲的差不多了。明天继续讲《赶牛车的人》。
电子版发到网校了。明天见。。
洪兰:我有个朋友是家中么女,比姐姐小了十岁,因此她念国中时,手足都已离家就业。早期台湾,老花眼镜不普遍,母亲常在她做功课时,呼唤她帮忙穿针。那时,她虽不敢抱怨,但脸色难看。后来,她老了,看不见针孔,才体会到母亲当年呼唤她的无奈。因此她叫儿子帮忙穿针时,总会把这件事讲给孩子听。
她说,孩子看起来没在听,穿完针,放下就走开了。但是,在儿子要去美国读书前夕,他就把家中所有的针都穿好线,以备她一年之需。
她的故事,让我很感动,这就是内隐学习。所以教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让他随时随地模仿大人待人接物的方法,而不是把他送进补习班,学一些出了社会也用不着的东西。
有次演讲后,一个爸爸跟我说,他真希望早点知道这些。因为以前接送孩子时,常在车上跟太太谈公司里的事。孩子上车就闭眼睡觉,他以为孩子没在听,讲了些不该让孩子听到的话。
一回,他在喜宴上要孩子跟上司打招呼,但孩子不肯。回家后,孩子就对他说:“你不是说这个人偷鸡摸狗,品行不端?怎么还要我叫他?”这个爸爸吓坏了,想不到孩子都听进去了。
这是学习的一种,称为“内隐学习”,学习可分“内隐”和“外显”两类。“外显”要经过努力才能学会,如知道法国首都在巴黎。“内隐”则是不教就会,如习得母语;因为不需正式学习,所以常被忽略。其实,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储存在与大脑神经元相接的突触上,哪怕后来得了失忆症,不知自己是谁了,童年学的坏习惯都能保留。品格是内隐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所以父母跟孩子如何互动很重要。
大人讲话竖起耳朵听
孩子的本能越是正八景说的事情,孩子不当回事。越是这种背着说的,孩子听的贼认真。我们那里方言叫这个是听渗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