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文始道解读节选:
发布于 2021-09-27 07:33
《阴符经》号称王霸秘典!却被误读了千年
《阴符经》解读节选:
下面接着看第二句: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这里重点就是一个“贼”字。可以说,《阴符经》的核心思想,就这个“贼”字。那么,这个“贼”字是个什么意思呢?可以说,自古以来还真没谁能够透彻说明白,或者说有人还真说明白了,而我们后人看不明白。
按照咱们文始道文化的说法,这个“贼”字与“则”是同源字。
“则”从鼎从刀,鼎简单可以理解成饭碗,刀可以理解成分配工具。“则”的意思就是按照大家公认的规则来进行食物分配。比如打死了一个猎物,打死的那个人优先割掉猎物的左耳朵归自己所有。《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这就是那个时代公认的规则。所以“则”字代表的是正常的规则、公认的规则。
而“贼”字呢?是“则”字又加了个戈字,表示在武力辅助下,根据自己意愿把既定规则改变后的新规则。大家认同不认同,那不重要。反正那个意图改变者,他是认同的。他就要凭自己的本事来改变既定规则,以更有利于自己。由此,“贼”字的本义就表示非正常的、反规则的、不顺其自然的、不逆来顺受的、可以暴力反抗和夺取的、不因循守旧的、可以根据私自意愿去改变的、不按套路出牌的等等这些个规则。
理解了上面的意思,那么“五贼”的概念也就好理解了。“五贼”就是指五种非正常规则。“五贼”是相对“五德”而言的。“五德”就是五行,指五行的生克关系。但这个“五德”是指五行的正生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贼”呢,是五行的反生反克关系,即“火生木、木生水、水生金、金生土、土生火”以及“木克金、金克火、火克水、水克土、土克木”。在文始道文化里,顺生克关系叫“凡五行”,逆生克关系叫“真五行”。
“五德”一般人好理解。而仅能理解“五德”的人,也只会是一般人。“五贼”不好理解。但能够理解了“五贼”之理的,那一定不是一般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都是一批社会精英们看懂了《黄帝》的“五贼”之说。
在《阴符经》众多注解中,唯有唐朝的张果是最得其精义。这个张果就是著名的八仙之一张果老。他的注解原文如下:
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
传曰:“圣人之理,图大而不顾其细,体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则遵道布德以化之,履险、则用权发机以拯之。务、在匡天地,谋、在济人伦。于是,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
故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惮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
故贼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黄帝所以代炎帝也),贼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尧所以代帝挚也),贼天之时(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舜所以代帝尧也),贼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贼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殷汤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
故见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贼命(之)、为用味,以取其喻也。
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
咱们逐句解读一下:
1、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
命:命者,人所稟受。就是你所拥有的资源和你收到的限制。资源也是限制、限制也是资源。比如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族,这个家族既是你的资源、又是你的限制。道家讲究“承负”,任何事物有其一利、就必有其一害,你受其利的同时、也必受其害。
物:事物自身的特性。狼吃羊,羊吃草,打死狼让羊吃,羊都不吃,这就是物性。但同时也有健羊反杀饿狼的例子。不要说弱者战胜强者的例子很少,有时候一击致命就可以全大功。曹操能够在官渡大败袁绍,不就是因为郭嘉“十胜十败”论吗?看到一个事物的强,俗眼就行了;但要看到一个事物强大下的弱,这就需要慧眼了。
时: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时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没有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浪潮,樊哙一辈子都是个屠夫、刘邦一辈子就是个二流子。
功:从工从力,工是巧劲儿、力是真气力。巧劲儿和真气力都得有,才算真“功”。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自身的绝对真实实力,而非全部依赖于背景、时运、机巧、天命等等。
神:运气。风吹草帽扣鹌鹑——时气上来不由人。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有些有绝对实力的人,最终却输给了运气。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桥段“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2、传曰:“圣人之理,图大而不顾其细,体瑜而不掩其瑕”:
圣人持有的观点是,“做大事要不拘小节;看美玉是为了高兴,看整体就好,不要因小的瑕疵而坏了心情”。
3、故居夷、则遵道布德以化之,履险、则用权发机以拯之:
所以,他们在安全的时候,采用的是醍醐灌顶式的谆谆教导;他们在危机时刻,会当机立断、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4、务、在匡天地,谋、在济人伦:
他们的大目标是天下大治,他们的大方向是解放全人类。
5、于是,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
所以,他们会用大义而非小家子气、来除掉天下之害;他们会用大仁而非妇人之仁,来兴天下之利;用大正来矫正天下的邪气;用大公来平天下的个私(大公,是各自出让一部分私集合而成的)。
6、故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惮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
与“经典”相违背、但是与“大道”相契合的方法,总共有五个。那些的当权者“圣人”非常忌惮他,所以叫他贼。但是天下需要这些,就叫他“德”了。
立场不同对于“德”与“贼”的定义也就不同。毛主席曾经说过,凡事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事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通俗地说就是“敌人以为贼的、那就是我们的德;敌人以为德的、我们就以为贼”,这是三观的不同。所以,善恶从来都是有时空的,没有既定标准。凡是试图让我们以既定善恶标准来处世的,那一定是宗教理论,而非大道思想。
7、故贼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黄帝所以代炎帝也),贼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尧所以代帝挚也),贼天之时(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舜所以代帝尧也),贼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贼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殷汤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
所以,我们要懂得“贼天之命”——反规则用“天之命”的道理,“贼天之物”——反规则用“天之物”的道理,“贼天之时”——反规则用“天之时”的道理,“贼天之功”——反规则用“天之功”的道理,“贼天之神”——反规则用“天之神”的道理。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一般人都只能看到“天之命”而看不到“贼天命”,黄帝看到了,所以就凭借着自己的优势,打败炎帝取而代之;一般人都只能看到“天之物”而看不到“贼天物”,帝尧看到了、所以就趁天下人对帝挚不满之际取代了他;一般人都只能看到“天之时”而看不到“贼天时”,帝舜看到了、所以就抓住了帝尧不防备之际囚禁了他,最后是取而代之;一般人都只能看到“天之功”而看不到“贼天功”,帝禹看到了、所以就利用自己治水有功、天下归心的威望,而取代了帝舜;一般人都只能看到“天之神”而看不到“贼天神”,商汤和周武看到了、所以就抓住了夏和商的末代君主劳师远征之机,突然发兵釜底抽薪,最终是巧取了天下。
夏桀、商纣、隋炀帝有类似的命运,都是雄才大略、却最终落得个功败垂成。这就是商汤、周武、唐朝开国者的幸运。李世民曾经说过,假如隋炀帝不是雄才大略,待在长安就不出去,天下是不会那么容易丢掉的。之于夏桀、商纣、隋炀帝是不是真荒淫,我们就不好说了,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极尽污蔑之能事是可想而知的。但这不重要,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三位之所以最终亡国,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自觉太有本事了,所以就动不动御驾亲征、东征西讨。为什么能够御驾亲征,就是因为自己有本事;为什么能够东征西讨,就是因为自觉国力允许;我们不要以为他们傻,没一个傻瓜。但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为什么最终败亡?有人给他来了个釜底抽薪、导致后院起火、最终亡国。这与废物皇帝灭国是有根本区别的。
8、故见之者昌,自然而昌也:
所以说“见之者昌”,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因此而昌盛起来的。
9、太公以贼命(之)、为用味,以取其喻也。
太公:是指姜太公、姜子牙。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点,那就是《阴符经》虽然叫《黄帝阴符经》,但他的实际作者却是姜子牙,所以又叫《太公阴符》、《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等等名称。但姜太公反映的是黄帝取天下的思想。
以贼命(之)、为用味,以取其喻也:
选用“贼”这个字眼儿来说,是用了这个字的意思,是为了比喻。是为了区别“则”这种正常规则。
10、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
李筌在注解的时候,根本就没明白这个“贼”字是什么意思。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指黄帝御女而飞升)”来解释,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