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罐烟灰开始解读马家窑
发布于 2021-09-27 11:41
解读马家窑
马家窑遗址
要解读中国,必须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要解读中国文化,就必须先解读中国的彩陶。
在接触彩陶的过程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就是距今5800年的马家窑文化。如果将我国的彩陶文化比作一顶皇冠的话,马家窑文化必定是皇冠上那颗最绚丽的宝石。陶罐上那些绚烂、灵动、古朴的纹饰,如同密码一般,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们解读先民思想、文化、生活的冲动。
1. 发现
从一罐烟灰开始
在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鲜的学科。当时,中国石器时代遗迹尚属于空白,不过,这个空白即将由安特生填补。
安特生的考古活动是与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的。1920年秋,他派助手刘长生赴洛阳以西地区考察。当年12月,刘长生回到北京,同时带来600余件石器标本,这些石器出自一个名叫仰韶的村子。看到这批标本后,安特生意识到这个村子很可能有一个巨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翌年,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们在仰韶村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正是这次发掘,发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断面,这就是仰韶文化。1924年,正在兰州旧货市场闲逛的安特生偶然发现了一个烟贩用来装烟渣的罐子竟是他梦寐以求的彩陶,问后得知,这个烟贩来自一个叫做临洮的地方。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装烟渣的罐子竟逐渐揭开了马家窑文化神秘的面纱。
1924年的一天,安特生来到了距临洮县城10公里的马家窑村,谜底即将揭晓。他发现在附近沟坡的断崖面上,不仅暴露有深厚的文化堆积灰层和灰坑,而且随手就能捡到石器和陶器残片。最令安特生激动的是许多与石器共存的陶器残片上都绘有美丽的纹饰。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些纹饰预示着一种尚不为人知的古文明,即将与我们见面。在马家窑遗存中,他发掘出大量最大直径接近陶器肩部的文物,其上多绘有黑色的线条,如同水波。此后,安特生又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在青海乐都发现了马厂类型,并将其合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在甘肃、青海的考察活动结束后,安特生满载成果回到了北京。之后,他看到了一份关于中亚土库曼斯坦一带安诺遗址的发掘报告,报告中发表的彩陶图版竟与仰韶遗址惊人相似,报告认为,安诺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铜石并用文化。随后,安特生在他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提出:“甘肃所出较多之彩色陶器,吾人亦不敢认为是真正中华民族之品”,“彩陶之故乡,乃近东诸部”,由此引出了“中国文化来说”。
2. 争论
从正名开始
安特生的考察结束了,而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最早对安特生提出质疑的是学者尹达。20世纪30年代,他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指出:“安特生对各遗址年代的推测,自有重新估计的必要”。
尽管有质疑,但安特生关于马家窑文化为甘肃仰韶文化的论断,在学术界仍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考古学家夏鼐出现,马家窑文化才得以正名。
1944年至1945年,夏鼐先生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通过对临洮寺洼山遗址的发掘,夏鼐从底层上证实了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50年)早于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纠正了安特生的错误,解决了考古学上的重大问题。通过对遗存的分析,夏鼐认为,安特生所说的“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多有不同,提出:“我认为不若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一名称。经过研究,安特生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放弃了“文化西来说”,马家窑文化那绚丽多姿的彩陶,终于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考古收获》中,终于正式使用了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此时,距安特生发现马家窑遗址,已过去了37年。
3 解读
探索马家窑密码
王志安
1996年,王志安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了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并确定以解读彩陶纹饰为主要研究方向。
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绘制的大量漩纹和波浪纹,反映了先民们对水的敬畏与歌颂。他们居住在山坡上,以采集果实、渔猎为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他们爱水、赞美水、歌颂水、敬畏水,于是就将水的形象抽象地画在陶器上。
经过对大量彩陶的研究对比,王志安认为: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先民们日益靠近水源发展生产。他们的家园遭受水患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肆虐的洪水时刻威胁着先民们的生命、财产,也增强了他们寻求神灵保佑、祈祷幸福生活的愿望。于是,蛙,这种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活跃于陆地的动物,成为先民眼中具有神力的精灵。蛙的图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陶器上。这从马厂类型彩陶上大量绘制的“蛙神”图案可以得到验证。这些蛙神已经不是马家窑类型时期的具象蛙纹,而是抽象化的蛙神。作为神灵,这一时期的蛙纹多数只有四肢,少数为蛙的四肢上与人脸纹饰的结合,是人格化的蛙神。王志安用大量彩陶图案为依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为了增强抵御洪水的能力,先民们希望蛙神的法力不断增强,就给它们画上了很多腿,但在竖立的蛙神身上,最多只能画到四层腿,于是,聪明的先民就将蛙神的身体横过来,在蛙神的身上绘制了很多强有力的腿和爪,仿佛在凌空飞动,这就形成了龙的雏形。从马家窑时期的蛙,到马厂时期的蛙神,再到能呼风唤雨的龙,至此,龙图腾形成的链条逐渐清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王志安认为,先民们发现,当太阳离开的时候,黑暗和恐惧随之来临;当它再次出现时,光明就会到来,万物也有了生机。于是,对太阳的敬畏使之成为先民崇拜的图腾。而太阳循环往复的运行轨迹,使先民们产生了生命轮回的思想,说明早在新时期时代,原始的轮回思想就已经产生。再将两组图案结合起来,太阳鸟符号代表“阳”,女性生殖器崇拜符号代表“阴”,这实际上反映了先民们对阴阳认识的原始哲学观念。
龙山文化黑陶是新石器时代制陶的巅峰,马家窑则是彩陶的巅峰。但目前对马家窑文化的解读只是开了个头,绚烂的马家窑文化期待我们完全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来源:彩陶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