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鸡娃”能否止步?

发布于 2021-09-27 19:26

“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在7月24日颁布以来,讨论不断。

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规定:

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各地要坚持学科类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合理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

培训机构要全面使用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统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机构自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

一要明确材料内容编审标准;

二要完善相关人员资质标准;

三要健全审核把关制度。

 

配套政策的不断落实,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何理解“双减政策”   

从社会政策的维度来讲,他是必然之路。因为现在的教育负担、教育成本,落实到每个家庭以及到中国社会的总成本非常高,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总成本意义上的减负

配套“三胎”政策、低生育率等社会问题更容易理解,毕竟教育成本下降,才会有更多人愿意生孩子。

从教育发展的维度来讲,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的教改方向是对标德国,即强调分工、纪律、标准化的普鲁士教育。

教育体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而这也是让“鸡娃”的家长们更加焦虑的。对孩子来说,最难得不是高考,而是先迈过中考的50%的分流。

 

“鸡娃”父母为何焦虑?  

“双减”政策出台后,最直接影响的是父母。许多观点在“鸡娃圈”中讨论不断。

“影响的是没钱的人,有钱人直接请老师一对一,最愁的是没钱的父母”

“这是中产阶级父母实现阶级跨越的绊脚石”

“阶层固化需要这样的政策”

“我在教育培训机构的钱,该怎么要回来”

……


从时间维度来看,父母的焦虑是一种惯性和需求

“孟母三迁”、“尊师重道”、“稷下学社”等故事大家都知道,中国一向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近二十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父母“鸡娃”的基础所在。全民性的加大教育投入,带来了一个结果:教育的“军备竞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鸡娃”家长的想法。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逐步增高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安排不完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

焦虑的父母与疲惫的孩子在教育的拉扯更加深了“父不慈、子不孝”。

然而,都是在时代的洪流下风雨飘摇。

 

“双减”下父母该如何应对?   

各种政策加持后,课外培训班不靠谱了,学区房指望不上了,中考分流趋势逐步加强,时代变革下的父母更加焦虑。

纷纷扰扰中,家长们逐步清晰自己的主线想法,就是培养好孩子。以下小建议分享给家长。

1.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就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影响内驱力的三大因素有:能力、自主和归属。使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帮助孩子形成“我相信我能做到”、“我可以通过努力做到”、“我有信任的人彼此分享和关心”

2.培养兴趣与爱好

据报道,“双减”政策落地后,上海各类非学科类的培训班成为“香饽饽”,声乐、美术、舞蹈、围棋、骑马、跆拳道、棒球……素质教育赛道的各种兴趣班,也火热了起来。

虽然仍然在“内卷”,但不管是功利性还是响应政策,父母们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多方面培养孩子、给孩子兴趣更多时间的选择。

3.重新思考孩子与自己的想法

说实话,双减政策的本意是让孩子能够更轻松、更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初衷。而作为家长和学生以及各种教育的承担单位,更应该回归教育本心,共同维护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环境。

 

坚定“鸡娃”的家长,已经见缝插针寻找一对一家教、报各类兴趣班,做好未来的打算了;坚持“佛系”的家长,依然慢悠悠顺着孩子的想法和兴趣培养。

真正焦虑的,是见“鸡娃”想“鸡娃”、遇“佛系”羡慕“佛系”的家长。作为随着身边的人想法不断摇摆的父母,再重新思考一下,培育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擅长的到底是不是学习,成绩是否是评判自己孩子的唯一标尺。

作者:闫鹏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社工,上海大学MSW,中级社会工作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积木
积木是专注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健康成长的服务机构,拥有多名国际和国内专业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师与行为问题导师,配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等,应用线上筛查、线下服务策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促进、亲子关系成长、行为健康管理服务。
107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