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丨孟晚舟回国感言,中国文字的力量
发布于 2021-09-27 21:46
这是孟晚舟这篇感言的题目,出自两首诗:
一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另一是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重要意象,孟晚舟在这里,先引用“月是故乡明”,后化用为“心安是归途”,作为自己感言的题目,既对应了秋日的归来,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能够回到故乡的喜悦,应景应时。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的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
孟晚舟用在这里,巧妙表达了自己被无故羁押三年后,归返家园的复杂心情。
“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这句话其实是化用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孟晚舟化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对自己这段时间所遇波折的总结。
“春水”这个意象,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用得最好,最深入人心的应该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孟晚舟发言中的:“午夜梦回,最是心底那一轮明月,那一江春水,那一缕乡愁,亦是我滞留他乡三年每分每秒的心灵归宿。”
用“一江春水”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深,可谓绝妙。
这化用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赠刘景文》中的句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但从不消极悲观。身处逆境, 却始终豁达乐观。这里的“傲霜”的菊枝虽是眼前之景,却也暗含了诗人倔强的性格。
孟晚舟的归来,和苏轼在情感上有共同之处,化用这句诗是有感而发,但又何尝没有与苏轼比肩之意。
孟晚舟告诉我们,“粉身碎骨浑不怕”,清白自在人间,她也让我们看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
说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