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只是吃这么简单吗(下)

发布于 2021-10-08 17:37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恩济幼儿园的中秋故事(点这里可回顾),在自制冰皮月饼制作说明书、中秋活动的宣传海报后,孩子们制作的入场券又发生了一些小问题,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教师又是如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

本期,继续特邀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博士周菁,解读案例背后的故事

文/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画外音/周 菁

利用海报宣传之后,孩子们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人都想来大(一)班参加活动,但是我们班级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怎么办?

“入场券!凭券入场就能解决问题了。”

入场券的挑战

在制作入场券的过程中,孩子们特地观察了生活中真正的入场券,还专门设计了副券:“这样就能像真的活动一样检票啦。”

活动当天,检票便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工作。他们特别满足于把副券撕下来的一瞬间,但是在撕的时候,孩子们却发现了问题——副券不好撕

“副券撕得太慢了,在外面等的人进不去。”
“一不小心就会把票撕歪、撕坏。”
“这个副券有点硬,撕不动。”

活动后,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大家:“怎样才能又快又容易地把副券撕下来呢?”

“先折一下副券再撕,会更好撕。”
“把副券折一下,然后用剪刀剪下来。”
“把票使劲在桌子边上摁一下再撕。”
“用尺子压好,使劲一撕就可以啦。”
“我见过电影票和公园票,是锯齿形状的,轻轻一撕就撕下来了。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先用针扎很多小洞洞,然后再撕,就像电影票一样。”

孩子们不光说,还把他们想到的办法都尝试了一遍,认为可以解决之前的问题,让撕副券的过程变得轻松容易。

不过,在尝试用针扎小洞的方法时,孩子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只有孝辰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动研究组”,引导孩子们观察那张被成功撕下的副券。孩子们发现,这张副券用针扎得比较整齐,而且扎的点比较多。孝辰分享了他的方法:“用针扎时要使点劲,扎得深一点,每一个孔都要扎透,而且还要扎得多一些、密一点。”

按照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再次进行了尝试——果然,针扎得深一点、扎得密一点、扎得齐一点,副券就很容易被撕下来啦!

画外音

我看到了在入场券挑战中不断尝试的孩子,看到了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孩子,看到了向同伴吸取经验的孩子,也看到了在困难中勇于挑战的孩子。孩子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所做的便是为孩子提供敢于尝试、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挑战中自主成长。

教师注意到了活动当天撕入场券时孩子们的喜悦和遇到的问题,识别出孩子们可能存在的“认知结”,发现了可能存在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没有让“入场券难撕”这个问题随庆中秋活动的结束而溜走,而是把问题再次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又多了一个新挑战,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月饼上的发现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美食,它的外形与纹样还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大(二)班、大(三)班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对月饼的外形展开了观察与讨论。在观察和比较中,孩子们对月饼上的花纹和文字表现出了兴趣。

★ 月饼与装饰花纹

大(三)班的孩子们看到月饼上有很多花纹,有的上面有字,有的中间是花。每看到一种月饼上的花纹时,班上都会响起叫声:“哇,好漂亮啊!”“这个花纹和刚才的又不一样啦。”“有的花纹我好像见过呢。”

随着观察的深入,孩子们开始将花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

“我觉得月饼上的花纹好像迷宫一样,长长的、弯弯的。”
“有的月饼上的图案像一朵漂亮的莲花。”
“有的花纹像海浪。”
“有的花纹像电话线一样。”
“有的花纹像蜗牛背上的壳,卷卷的。”

在孩子们兴奋的言行中,老师看到了他们的兴趣,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月饼上到底有哪些花纹呢?”“可以怎样把它们记录下来?”

感兴趣的孩子在美工区用纸画下了他们观察到的月饼花纹图案,并把这些图案张贴了起来。让人惊喜的是,由月饼花纹演变而来的花边纹样素材库,为孩子们提供了帮助。

中秋假期结束后,孩子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纹样,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装饰……

★ 月饼与文字

魏乐:“我认识月饼上的字,这个字就是菊花的菊,你看月饼上还有菊花呢!”
思远:“月饼上的字和我们写的字一样。”
羽墨:“我发现月饼上的字有些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把每个月饼上的字都看了一遍,有的字认识,有的字不认识。一个孩子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月饼上会有文字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月饼上的字是告诉我们这个月饼是什么口味的,比如说是豆沙的或者是巧克力的,我们想吃哪个就可以拿哪个。”
“月饼上的字是写给我们看的。”

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文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中秋快乐’代表着人们对中秋的祝福。”

在讨论月饼上文字的话题时,孩子们发现:月饼上的文字其实是很有用的,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系的,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选择想吃的月饼。

那么,文字真的这么重要吗?孩子们一致认为文字很重要!

“卫生间的标志上写着‘男’和‘女’,要是没有文字的话,我可能就会走错。”
“安全出口上也有文字,是告诉我们发生危险要从这里逃生。”
“公交站牌上的文字能告诉我们这辆车可以开到哪儿。”
“垃圾桶上的文字也很重要,因为我们要将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不能将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

由月饼上的文字引发的话题,孩子们联系生活发现:文字不仅在书上,而且在我们身边,认识文字可以让生活更加方便。

就这样,孩子们在对话分享中了解文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字认知的兴趣。

画外音

同样是由教师发起的“观察月饼外形”,大(三)班的孩子对月饼上的花纹感兴趣,而大(二)班的孩子却被月饼上的文字吸引。

孩子们对花纹和文字的兴趣都是教师珍视的学习线索,都是教师愿意追随和支持孩子们的,于是才让一个活动带来两种不同的学习旅程。

在这里,教师不是在“实施”或“完成”教学计划,而是在和孩子们相互倾听、对话和呼应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旅程。

“庆中秋,品月饼”是恩济幼儿园中秋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这里当然有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但其中仍有教师不断思考的内容,如可以怎样与孩子建立关联,怎样追随孩子的兴趣与发现去开展更加适宜的教育。

当我们不再主观地为孩子做选择时,孩子的力量便有机会展现出来。我看到了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发现丰富认知,在不断的挑战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成长。

所以,月饼,真的不只是吃这么简单!

读完恩济幼儿园大班教师围绕“庆中秋,品月饼”活动进行的记录,我不禁在心中勾画起孩子们的学习旅程得以发生和发展的路径(见下图:生成呼应式的教与学)。

在这样的学习路径中,我看到:教师们在观察、倾听和收集孩子们的观点,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重视孩子们所重视的,并且愿意成全和成就孩子的意愿。于是,在教师和孩子们持续的相互倾听、对话和呼应中,孩子们的学习在不断生成、拓展和延伸。这样的学习似乎总是存在着N+1种机会和可能性,充满活力。

我想,教师对儿童的珍视、重视、兴趣和好奇才是《月饼,只是吃这么简单吗》带给我的最大感动!如果缺了这些,那么这一切将不会发生。故事中孩子们的一个个灵动心思,极有可能淹没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的各项活动中,而孩子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机会和教师共同编织着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旅程。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18年11月刊,内容有删减

责任编辑/刘  宣

美术编辑/郭吉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