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精品微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的意义与影响
发布于 2021-10-10 16:14
编者按: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用经典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统编教材把名著阅读作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下的重要课程内容进行了编排,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探索中,我们利用微课程来撬动名著阅读教学,通过导读、促读、提读等形式,多方位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旨在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微课设计简说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篇自传性小说。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以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而且小说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和他身上的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诠释了“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另外,小说关于人物、环境等的描写,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也是极其耐读的。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导读中应该包括以下任务:了解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情况,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和小说的主要艺术形象保尔·柯察金,剖析艺术特点和成就,主要应补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我选择利用三节微课来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和价值意义。首先是“精神价值”,从“对自由的热爱、对疾病的态度、在个人情感上的探索”来讨论。其次是“文学价值”,“符合的英雄形象、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最后是“背景意义及深远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