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百优图书|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3)

发布于 2021-10-10 21:51

最可爱的人 曾静 - 曾静30年经典辑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套书是《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上下册),本书辑录了著名两院院士、科学家、学者、教授华罗庚、严济慈、陈梦熊、李政道、杨振宁、钱伟长、宋健、卢嘉锡、王选、王莘坤、苏定强、朱清时、邓从豪、扬叔子、李星学、陈星旦、邓锡铭等60多位著名学者的“治学之道”,醍醐灌顶,启发很大, 开卷有益,非常适合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 

“书香太原”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 

   

 

  

书名: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

作者:方正怡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5

页数:477页(上下册)

价格:76.00元(上下册)

ISBN:9787543972841

索书号:K826.1=7/0019

作者简介:

方正怡,科学写作者。获文学士学位。曾获“中国大学很好学生奖学金”,曾在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等新闻媒体实习与工作,署名播出和发表几十篇报道和文章。业余创作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月刊》《自然》《中华读书报》《群言》《文汇报》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口吻,收入了多篇讲述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们学生时代和从事科研后的求学与治学的故事,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莘莘学子)树立“好奇、好学、好思、好问”的求学与治学风格,这对于当下创新人才培育和创新社会氛围的 构建都有现实意义

推荐理由:

方正怡、方鸿辉编的《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下)(精)》既集了院士们亲身经历的读书与做学问的故事,也呈现了他们认为该怎样读书与做学问的感悟。有的院士讲述青少年时代贪婪地阅读了大量看似与日后所从事专业不相关的人文读本的经历;有的侃侃而谈艰难成长程途中没有正常求学机会,只能靠日后持续自学以成才的体验;有的甚至是小淘气,考试屡屡不及格,而一旦懂事便奋起直追而有所作为的故事…

陈俊武:做人、做学问、做贡献

我做学问的体会是:活到老,学到老。学然后知不足,砥砺切磋,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知而不真不是真知,学而不问不成学问。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以致问,学问长进。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为。理论来自实践,进而指导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理论才能臻于完善。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做学问要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治学境界,取得较大的学术成就。 

青少年朋友们如果想步入学术殿堂,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受苦的思想准备,从小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贡献是给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奉献则是人的精神力量。奉献是贡献的源泉,奉献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陈星旦:读书以确定人生目标

我为《科学时报》的“院士治学格言”栏目写过“以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搞科学研究”一句。我说的科学精神主要是追求真理和无私奉献。对社会的风险精神,是一个前进的动力。我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生活似乎很单调,但并不贫乏,毕竟我喜欢读书,读专业以外的书,尤其是文史哲的各种读物。读这些书,既能得到知识和做人的启发,也是工作之余很好的陶冶和休憩。
李星学:勤能补拙

  

赶时髦,急于求成,不是做学问的态度。青年人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能勤学苦练,不怕外界干扰,才会有出息。古往今来,任何在某一方面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无一不具有勤奋好学,志趣专注和百折不饶的毅力。勤奋,对于任何具有进取心的人,都可以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在学习文化知识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否则,岁月匆匆,一旦时过境迁,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和工作,才感到基础欠扎实,往往难于弥补,甚至悔恨终生了。

甘子钊:该读怎样的科普书

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观、美感。自然是美的,科学也是美的。孩子从小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会受益终生。

郭重庆:学科大综合,管理出成效

哲学这门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对理工科的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是绝对必要的,我深有感受。

华罗庚:克“三劫”,攀高峰

钻研并不是迷信,并不一定大学毕业才能钻研,也不是非有齐全的条件不可。实际上,真正肯钻研的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钻研。

黄祖洽:学习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本是互相依存与促进的。光学习不思考,只是对他人经验生搬硬套和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会有什么创新。光思考不学习,则缺乏基本知识,受到个人思维的局限,会掉到空想或错误的陷阱里不可自拔。以我国杰出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为例,他自己介绍早年自学中的经验有四条:一是要踏实,从自己的水平出发,不好高骛远;二是要有周密计划,经常检查;三是要多想多练;四是要以长期性和艰苦性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李衍达:多读些好的课外书

好的课外书,鼓励人向上的书,会成为读者的人生向导,她是读者的一面镜子,将使读者的视野扩大,也将成为读者的终生伴侣,而终生受益。

  李政道:向被证明的“真理”提问

对于整个物理学和科学来说,你需要有一个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是的,每一个都应提问题,很困难的是能提出关于未来的物理学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从事物理学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不断地前进。

  钱临照:练好基本功

纯熟的实验技术、技能,高质量的外文水平和一定的理论知识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即所谓的“基本功”。谈到读书,首先要读好,甚至读烂它。这样认知读烂一本书后,再去读一本书,便会兴趣横生,而不致于觉得枯燥乏味了。读书只有与做习题相结合才能收获多,见效快,有些学科如理论力学,把它学好的关键之一就是做好习题。在大学阶段,学好外语很重要,必须掌握好,否则今后到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困难,同学们要把外文学习和数学、物理学、理论力学等学科一样重视。“能读”,就是说读下去就能懂,像看《人民日报》一样的自然,“能写”,就是没有文法错误。如果能够锻炼到用外文思考问题,那么你的外文学习就到家了。学外文就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铁杆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钱三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要求他把样样都搞得精透,你们在学习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一些东西,只要基本上了解就行了,可是对于若干门重要课程,就必须认真下功夫,搞精、搞透、搞深。

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沈文庆:翱翔科学天空的翅膀

古今中外大科学家和大学问家获得成功,绝大多数是依靠孜孜不倦的自学。自学使你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自学使你变得聪明起来,自学使你具有了翱翔天空的翅膀,而这个道理我是从高中时代就已经深深体会到了。

苏步青:关于治学的对话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包括外文的修养,对从事研究工作、总结研究成果及进行学术交流都起到直接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孙钧: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做学问要“点深面广”,要趁年轻,有选择地精读几本经典性专著,为自己打下扎扎实实功底,日后定会一辈子受用不尽;也需要泛读一些其他的书,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领域。要读好书,就必须热爱读书,是自觉地读而不是任何被动地读;要有热爱它的情感,就必须要先钻进去。试想,没有钻进去,哪会认识它,又何从热爱它呢?能使我们有孜孜以求,潜心进取,数十年如一日地锲而不舍的动力,我体会就只有“兴趣”两字。有了对书本、对自己的所学能钻进去,对它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于好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话,就会感到知识之广,之深真是浩如烟海,越学越有兴味,钻研与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

王莘坤:读书的乐趣

许多大事业,大作品,都是长期积累和短期突击相结合的产物。涓涓不息,将成江河;无此涓涓,何来江河?“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正如中国革命一样,必须先有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开创几块,最后连成一片。

杨振宁:我的治学之道

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透彻法”。透彻懂得很重要,但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往往就会抗拒,这不好。“渗透法”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能对整个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对每一位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taste”。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相当清楚的taste。就像搞文学一样,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位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六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周国冶:贵在努力和坚持

我将日常的教学工作看成是认识“人类思维过程”的实践,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一举两得,两不耽误。“自学”费时是它的“弊”,但“自学”中你必须思考多个“为什么”,这对自然规律的深入了解有重大意义。十六个字总结 : “创新欲望,自我激励,化弊为利,稳步前进”。"创新欲望"应是根本,“自我激励”是动力,"化弊为利,稳步前进"则是方法。我的信条:智商可高可低,环境有优有劣,只要看准目标,一竿插到底,总能做出成绩。

【扩展阅读】

·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 

·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2)


广告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下册)

作者:方正怡,方鸿辉

当当
广告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上册)

作者:方正怡,方鸿辉

当当




铁歌读书
主业读书, 职业投资。《股票就该这样玩儿:打造你的炒股盈利系统》作者。 天涯社区股市论坛V ,信仰价值投资,传播价值投资,践行价值投资,专注大消费能力圈,形成六朵金花价投体系,正在和小伙伴走在十年十倍,二十年百倍,三十年千倍长征路上。
904篇原创内容
 支持原创,转发觉得好请,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