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多壶友追捧的“石瓢”壶,到底有何魅力?

发布于 2021-10-11 15:44

石瓢壶号称跌不破的形,是紫砂传统器型经典中的经典。历经百年沧桑,石瓢壶始终长盛不衰,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

梵器紫砂
子冶石瓢#梵器紫砂#茶文化

壶身

石瓢壶的体型以两条抛物线结合,给人刚中有柔、和顺有劲的感觉。身筒外观整体为几何三角形,上敛下丰,重心下沉。壶口至壶底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以越挺越佳,此为石瓢骨力之所在,显硬骨凌宵之意。

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自底部中心往外走,线条上抛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处系石瓢之“肉”所在,有肉则含力。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张力自生,饱含气度。

壶盖

壶盖应平而挺。虽为平盖,实则并非完全水平面,而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差不过一毫米的距离。粗看平整,细视则略有高低,忌中间显隆起伏。

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渡,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方能显出一个“压”字,也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

盖板线厚薄恰当,线条圆、润,下边与壶口沿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交接圆整有劲。

壶钮

钮乃石瓢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石瓢钮为桥形,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桥中央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与盖的结合处形成三分之二的椭圆形。桥形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

钮与盖的连接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呼应。

平视看壶,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之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壶流

石瓢壶流称直筒暗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角度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前端三分之一处应为直线,方能显秀;随后应渐次舒展放开,看起来有些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

壶流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似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

壶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劲,不易涎水。

壶把

壶把要求与壶嘴对称,与流同理,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在把的三角处理。

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顺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

石瓢壶款式虽非一致、各有讲究,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一把石瓢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其骨肉亭匀的美感自是不言而显了。




我们不仅有优质的砂器,

还有有趣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品茶、赏壶、抒发情怀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