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专题解读】③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痛点
发布于 2021-10-11 18:23
新的一周,政法委为您带来社会治理系列解读③。
这一期,我们将与您探讨: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哪些痛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新时代。从“濒危中国”到“流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中国”,从“机遇中国”到“共享中国”,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蜚声世界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快速,社会治理能力跟不上脚步,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是许多地区的痛点。因此,社会治理需要结合实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社会治理路径。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各种社会乱象。这其中包括:安全生产事故、征地拆迁、噪音污染、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劳资纠纷、高空坠物、P2P爆雷、网约车投诉、校园霸凌、黑导游事件等。虽然社会治理问题频发,但是治理方式改革略显迟缓,导致老百姓的问题经常得不到解决,社会治理的发展踌躇不前。
据统计,即使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人员,对目前的社会治理状况也不尽满意。仅有40%的受访者对社会治理整体情况明确表示满意,包含社会治理与社会事业在内的各方面满意度无一超过50%。其中,就业、依法治国、政府效率方面表现稍好,教育、养老、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事项的满意度均低于20%。
社区是城市治理最小单元,也是政府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政府无法独立面对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压力,和自下而上的居民诉求压力。基层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社区往往直接承受、承担了相应的兜底责任。例如:为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区在政策框架下需要做好征地拆迁、下岗失业、老弱病残等重点群体的基本保障;针对“三无”小区(无物业、无业委会、无开发商)治理问题,社区实行兜底服务。
社会治理的特点是突出人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特别是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激发基层的内生动力,让基层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巨大能量。
供稿:市域治理办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