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案例 | 三条“木舟”推动金象公共生活

发布于 2021-10-12 16:44

周俊俊-
金象花园小区的行动记录影集

金象花园社区是位于成都东三环内的一个大型复合型城市社区,集拆迁安置院落、商品房、别墅区为一体,辖区内共8个居民小区,均是物管院落,其中拆迁安置小区4个,集中安置的盐市口、东大街等五城区的旧城拆迁居民。社区共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3万余人,党员代表260余人。

 

问诊聊病症

把脉找病因

通过初步的走访发现,问题最严峻的小区集中在拆迁安置近20年的老旧院落-金象花园小区1、2、3期,这3个院落位于地铁琉璃厂旁边,小区环境现状脏乱差,原住民多为从市中心拆迁安置过来,过去两委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矛盾协调以及硬件的改善和文娱活动上面。

伴随地铁6号线通车,金象花园又恰处地铁口,居民品质生活需求与人居环境配套滞后之间的矛盾加大,居民不断的上访投诉搞得社区筋疲力尽,彼此之间少对话,不信任,关系一度紧张。

随着走访的深入,听居民诉说起他们对院落问题的看法与对未来的期待,我们感觉到金象花园小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之大:

一是安置小区的环境与周边其他社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状态刺激着居民自主维权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对公共空间优化和居住体验升级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是这样糟糕的小区环境状况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各个主体社区、物业、业委之间权责是否清晰?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初期,怎么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来,怎么提升居民的社区公共意识是我们想要先去回应的。

 

开出了什么药方

大点来说,为了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持续搅动社区活力,未来会展开一系列以居民骨干与自组织为主心骨的社区集体行动,从而一步步达到社区治理有序的目的。

具体路径一是以环境微更新为切入点,从环境问题的改善来撬动居民参与行动,从中建立规则,培养居民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参与议事能力;二是以居民为主体设立系列公益活动,举办集市增活力,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过程中不断地穿插会议,协商讨论,增加对话空间,建立共识。

于平静处起涟漪

万事开头难一点也不假,去年十一月发布项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居民队伍招募信息仿佛石沉大海,看不到一点影讯。

啥子行动小基金哦,整这么复杂,我们把想法提了,请个施工队来做了就行了嘛!

一万块钱能做啥子?我看这个事情做不成

诸如此类的讨论在我们一次次与居民的接触中被反馈着。人人都是意见领袖,件件反馈都是问题,但就是没有人主动联系我们。

所以我们第一次组织了居民外出参访学习,去对比找差距,去看院落微更新的可能性,去做金象花园小区现有问题的排序,鼓励居民理解我们设立行动小基金的初衷是协助他们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事情,不去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看到改变。

外出参访

三条木舟 推动波浪

闲庭新生

我们三期25栋与27栋之间有个废旧的自行车棚,大家都在这休息闲坐,但是你看这些钢管都绣了,要是倒下来了砸到人咋办?

你看这头(车棚),尽是大家捡的别个不要的烂板凳和端的自己屋头的椅子过来,大爷八十多岁了还在修补这些凳椅。

自行车棚经历了十余年风雨,早已年久失修,但因小区内公共空间缺乏,居民不断在给棚子修修补补,端了几根板凳在棚底休息,但棚子因年份太久,且堆放了很多杂物,还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居民提议想原址重建一个凉亭。

按照以往的方式,居民的意识里似乎已经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安排式行动,我们在项目中遵循的一贯原则是想法一起提、方案大家定、成果共同享。所以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开始,我们协助他们联合热心居民组成小小队伍,队伍开始量尺寸、集意见、选材料、定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共同决议。

改造前

改造后

和谐亭大变样

一期的居民习惯于在金象花园小区入口处七栋旁歇脚休息,特别是老年人。大家不知从哪里搜罗来了几把大的宣传遮阳伞和几张椅凳,搭成了一个简易休息处。阴雨天遮蔽不了风雨,晴天抵挡不住日晒,搭建不牢靠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处于小区入口也影响美观和形象,居民反映想在此处搭建一个凉亭的心愿已经十年有余了,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成功,随着三期第一个点位的改造完成,又有居民把一期的凉亭搭建提上了日程。

改造前

改造后

和谐花园的重生

他们把一期小区入口的凉亭改造做完之后,接着继续在一期做了六栋荒地变花园的第二个点位。之前有居民在此地的一部分地方种了数十棵果树,打造成了一片金象小果园,而另一部分荒置无人打理,开始有居民在此停车。金象花园小区里供居民休闲的公共空间不多,且道路较狭窄,无人车分流,此地面积较大,车流量小,于是大家提议想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一个花园。说动就动,居民看到改变的可能性后,信心与行动力不断被激发,公共意识也渐渐觉醒。

改造前

改造后

3个点位均是围绕居民常坐、常用、常聚集的公共空间来进行的改造,这些点位改造前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整体环境杂乱、居民共同维护的意识不强等问题,除了可遮蔽风雨之外,功能性不明显。经过前期的需求调查,居民提出问题之后,我们组织多方开会共同协商讨论改造方案,小到测量商定哪一根柱子落在哪里,错车和能够顺利通行,大到凉亭要如何搭建,居民都在其中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行动。

从3月到8月份,金象花园小区一共做了三个休闲空间的打造,前奏很长的蛰伏期突破了就是雨后春笋般的势如破竹,“闲庭新生”到“和谐亭大变样”,再到“和谐花园的重生”,这5个月的时间里,从旁观者到承头人,他们身体力行的用行动影响着行动。过程中也不断引发我们的思考:怎么树立居民主体性与平衡居民间利益,怎么平衡功能需求和美学也是我们在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浪花”翻滚

“海浪”翻滚着“海水”,“海岸线”上也开始人来人往。

项目的整体目标是以人居环境微更新为切入点,实则重在社区活力的搅动,社区居民议事能力的提升,用环境的可持续来推动人的可持续。仅做亭子的修建远远不是我们的目标,还要思考如何把这个空间去盘活,因此围绕着这几个改造点位,我们引导着居民又开展了几期活动。

三期的亭子修建好了,但总觉得缺点啥?

“这里可以种点花,到时候长起来了攀到棚顶上,好漂亮哦!”

“可以吊几盏灯笼撒,多喜庆的。”

“诶,我们小区头有个赵老师,会写书法,到时候请他写几个字挂到这,还安逸……”

通过一次次小活动的开展,锻炼居民去思考、去实践,增加自信,也在不断促进居民之间的融合。我们开始一起办市集,聚集更多的人气。前期筹备、认领摊主、物资协调、收尾复盘,每一个环节前期参加了活动的居民都加入进来,市集的开展也在注入着新鲜血液,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人群。

 

我们一直在路上

零零碎碎的故事讲到这里,金象花园社区这片海域的治理探索好像才刚刚被打开了一个口子,做人的工作,求不得快,找什么样的人、共同来做什么样的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众口难调的利益诉求,怎么去筛选引导各方达成共识,这一年我们和社区、物业、业委、居民开了多少次协调会、坝坝会已经数不清了。

如罗东老师最初说:“这个项目不是一个硬件改造的项目,也不是一个用钱就能解决的项目,而是一个社区自组织孵化培育赋能的项目,是一个自治管理主体赋能的项目,是一个多方主体搭台对话协商的项目,是一个资源整合的项目。

因此未来我们仍会持续继续从人的可持续与环境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将目光聚焦在参与式赋能多元治理行动主体上,持续探索社区集体行动改善民生微实事。

 

深耕一线社区 培育行动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