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家长们要了解的2个真相

发布于 2021-10-12 17:45


“双减”洪流下

做正确的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两点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

大叔想跟好朋友们聊一聊

关于“双减”政策

家长们需要了解的两个真相


在中国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样的说词
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
一度成为无数家长的教育共识
和各类教培机构的宣传语
 
为了不落后于“起跑线”
家长们争先恐后地为孩子报各种
补习班、兴趣班
孩子的时间表上,满满当当的

全是和升学考试有关的东西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入学

甚至掐着时间点受孕、生产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

还出现了

“赢在子宫里”

这样荒谬的口号

 

一个个年幼的孩子

在本该朝气蓬勃的年纪

不得不顶着疲惫的黑眼圈刷题

算不完的数字、背不完的单词

学完这个班再赶往下一个班

写完这本作业再写下一本作业

没有休息日,没有玩耍的自由

更没有童年可言

 

曾有教育者无力地愤慨道

“我们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可却被累死在起跑线上”

 

谈到“起跑线”

有一个国家不得不提

那就是德国

这个人口只有8300多万的国家

却包揽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

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设计师

而他们的学前教育领域

一直主张的是“输在起跑线”

 

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

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

他们还认为

孩子长大了

早晚要离开父母

自闯一片天地

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时惶恐无助

不如从小

“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

 

这些教育观很值得我们借鉴

 

人生的输和赢

抛却大众认知和功利性的部分

还有很多综合指标,比如幸福指数等

而这些,都在每个人自己心里

人生几十年的长跑

起跑固然占了先机

但是最后的“胜利”

未必全是领跑者

 

曾看过李银河给儿子的家书

她这样写道

“由于天生条件不优越

你不需要拼命赢在起跑线上

因为你的一生不是十几年,而是几十年

输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失败

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成功”

 

这段话让我感触很多

永远不要低估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

比起让孩子变得优秀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也同样重要

而这份“更好”指的不是金钱和地位

而是对孩子一直以来的陪伴和爱

一直以来以身示范的鼓励与引导

这是孩子未来不论选择哪种人生

都可以依赖的心灵支柱

郑强教授曾说道

“学龄前,就是这个年龄之前不能学。”

但纵观现下

培训班中设立的各种课程暂且不论

仅在“双减”之前的幼儿园阶段

小学化教育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很多幼儿园开设了

识字、算数、外语等课程

很多幼儿园入学还设立了相关考试

不少城市的幼升小更是层层筛选

孩子在幼儿园活动、游戏的时间

越来越少

中国儿童近视率、自杀率高居

世界第一

 

学龄前的童年阶段

是一个人生命初期最宝贵的时光

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阶段

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

童年越来越短

身心越来越早熟

想象力越来越匮乏

身心负担越来越重

正如作家波茨曼所说

中国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只是学习成绩

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西方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

“大自然希望

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

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

比起挤压孩子童年考上名校

让孩子人格健全、积极阳光的面对世界

是不是更加重要

比起一直紧紧抓住孩子的手

帮助孩子成为

一个独立、自主、成熟的个体

是否更为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点燃的正是孩子的兴趣和热爱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

学会多少知识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用对一件事长久的兴趣和探索

去形成受益终生的内驱力

孩子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双桨

才能在未来的路途中乘风前行

新时期以来

我们国家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

每一次变革付出了小白鼠的代价

却也一步步验证了一个真理

“自律者优秀,懒散者出局”

 

那50%将来不读大学的孩子

并不是被教育“筛掉”的一群人

真正被大浪淘沙而去的

只有不重视教育的父母

和不具备独立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孩子

 

“双减”政策,于中国的孩子而言

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

但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终要回归“教育”二字

在这条光明大道上

从容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

才是一个孩子一生最大的幸运

- END -

排版|湖乎乎

插画指导|lara

编辑|南村

图文|乔智大叔

-大叔推荐-


给园长
开通摘星人联盟机构会员
给老师

“爷爷奶奶年代秀”幼儿园重阳节活动方案

给家长
看《长津湖》,父母们最该记住这句话
给孩子
今日推荐故事:蚕豆大哥的新床
乔智大叔
幼儿园专业看门二十年
2347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