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注过孩子的心理韧性吗?

发布于 2021-10-12 19:55

学前阶段是个体行为习惯、个性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亦可能是心理韧性发展的敏感期,对学前儿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对提升幼儿面对挫折的心理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心理健康领域的一大热点。

心理韧性究竟是什么?

概念

心理韧性:指在威胁条件下恢复到平衡或达到较高水平的平衡,并成功适应生活的能力。

智力内隐观:指关于智力是否可塑的信念。

失败内隐观:指父母关于失败对个人能力发展影响的信念。

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传达的态度和所创造的感氛围。主要包括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指令型教养方式以及保护型教养方式。

母亲的智力和失败内隐观以及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韧性?

研究结果

李燕教授团队以上海市323名4到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母亲的智力和失败内隐观与幼儿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及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

(1)女孩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女孩比男孩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女孩被赋予社会情绪能力高、主动性强等社会期望,因此她们的行为模式会倾向于表现出这些特质,并且成人在评分时可能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2)母亲的智力固存观与幼儿心理韧性无显著关系,母亲的失败抑制观与幼儿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成人的智力内隐观可能不是塑造儿童发展的主要变量。持有失败抑制观(即认为失败会抑制个体成长)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并体现在孩子的教养方式上。

(3)母亲的失败抑制观通过权威教养影响幼儿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显著,而通过专制教养影响幼儿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不显著。一方面由于持有失败抑制观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失败更容易感到失望和担忧,这促使这些母亲更倾向于通过减少温暖关爱以及自主支持以回应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难以建立起应对挑战的自信心和勇气,容易对困难妥协,低水平的权威教养并不利于孩子形成高水平的心理韧性。另一方面,母亲持失败抑制观容易促使其采用专制的教养方式,但是对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这表明母亲权威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关爱、支持的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另外,考虑到有研究采用儿童报告的父母专制教养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心理韧性,因此有可能是由于采用母亲自评方式获得的专制教养得分偏低而造成无法得到预期结果。

启示

(1)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关于失败的内隐观将影响其对孩子所采取的教养方式,而教养方式将进一步影响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父母可以采取关爱、支持的教养方式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水平。

(2)幼儿园或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父母工作坊、参与式培训等,促进父母对自身思维信念和教养方式的反思,引导父母认识到儿童的能力是在努力中不断积累的过程,减少对儿童失败的担忧,积极地为儿童的成长起到脚手架的作用。

现在你是否对心理韧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吗?欢迎在后台留言分享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鑫锫,莫玲菲,李燕.母亲的智力和失败内隐观与幼儿心理韧性的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4):814-818+823.

[2]朱晶晶,武敏,李燕.幼儿害羞与社会适应:母亲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02):347-354.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宋丽红 杨祎祎

审核:徐鑫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