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艺术节潮起,公共表演与街区商业如何共生?

发布于 2021-10-12 20:04

当下,商业地产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日益丰富的文化功能。漫游城市之间,艺术与商业的碰撞愈发多元,各类艺术展览不断现身购物中心,带来一场场流量风暴;后疫情时代,街区商业发挥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探索接驳公共空间表演,既克服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亦突破了艺术“被仰望”的格局。

今年金秋,北京中粮·祥云小镇迎来第四届「户外艺术季」,以“艺术季”为容器载体,商业空间与公共表演的结合不仅是一场艺术狂欢,更传递着美好生活方式,改变着城市的人文气质与精神内蕴。

1


艺术节潮起

商业街区承载城市文化功能

从购物到社交,从场景到体验,消费升级趋势之下,艺术元素的融入为商业迭代提供了新思路,商业街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第三生活空间的打造,其中,公共艺术展演与商业空间的融合不断迸发火花。在国外,一些小镇已构建起成熟的艺术IP,每年的嘉年华活动具有全球性的号召力,如创立于1947年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诞生于1967年的英国布莱顿艺术节等,演出盛会不仅促进了小镇的商业繁荣,也让艺术走出象牙塔,成为城市文化塑造中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探寻艺术与商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如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上海新天地表演艺术节、武汉城市空间艺术节等,这些大规模的专业艺术节已成为联动城市的常态化运营品牌。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户外艺术季」是北京市首个世界级街头艺术盛会,从2018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年,每年一度的户外艺术季,已成为北京最具规模的公共空间表演艺术旗舰,在全京城客群里形成固定的秋日期待。今年,第四届「户外艺术季」除周边访客外,还吸引了海淀、丰台,甚至周边城市的客人们相汇于此。艺术季的举办有效拉动了客流与销售,数据显示:第四届「户外艺术季」期间,到访客流超70万人次,销售额同比上涨10%


火爆人气不是没有理由。相较往年,今年的「户外艺术季」更为强调沉浸感与参与感,以“惊奇新马戏”为主题,整个小镇幻化为一座“复古马戏乐园”,在十余天的演出日内呈现了50种艺术形式及200余场新马戏,可谓是国庆期间京城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互动狂欢盛宴。

从内容设计来看,此次「户外艺术季」共上演了6档主题不同的公共街区艺术表演,全面辐射亲子家庭及年轻客群。其中惊天神技篇——包含惊奇大转轮空中舞蹈、古彩魔术秀、羽毛平衡术、水晶球&光之刃等艺术表演;幻巡游篇——改编自莎翁作品的高跷版《第十二夜》带来全国首演,这部规模空前的高跷戏剧,是乌龙剧团历时许久的心血之作,从剧情编排、服化道,音乐选取及表演方式上都有多项创新,堪称本届「户外艺术季」的最大看点。此外,还有街头高跷人偶巡游、咕隆咚海盗团、火烈鸟骑士等丰富内容;嬉戏出新篇——主打亲子马戏、花车互动派礼及乐队表演、Himama「探虫记」昆虫偶遇等。

整个「户外艺术季」以装置、声乐、表演、影像为触点,中粮·祥云小镇致力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以艺术形式赋能商业,深度唤醒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别具一格的高品质内容不但有助于破解商业的同质化僵局,也凸显了祥云小镇“欢聚场、居心地”的精准定位。

2


自有IP迭代

公共艺术赋能街区艺术灵魂

毗邻北京中央别墅区,中粮·祥云小镇自创建之初便融合了现代艺术美学与欧洲风情元素,建筑形态富于独特性。汇集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体验形式与生活方式,品质高雅的小镇亦成为周边众多中高产客群的后花园。因此,在「户外艺术季」的策划方面,祥云小镇强调以自有IP迭代传达多元的国际视野,为整座街区的艺术灵魂赋能。

注重演出品质,执着挖掘下的顶级呈现

作为北京颇具规模的“公共表演艺术”地标之一,中粮·祥云小镇秉承深耕精神,在表演团体的安排上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启动之初,便执着于在世界各地挖掘、邀约杰出的公共空间表演艺术团队,以确保极致化的效果呈现。

2018年10月,中粮·祥云小镇举办北京市首个世界级街头艺术盛典,以「户外艺术季」为名,网罗全球近百组街头艺人,掀起一场长达22天的沉浸式公共艺术狂欢,这也标志着祥云小镇原创四季主题IP活动最终成。此后,「户外艺术季」不断自我迭代:2019年力邀荷兰世界活雕塑艺术节(World Living Statues Festival)主办方及冠军作品艺术家到场,中西街头表演文化艺术在此共融;2020年向本土国际级艺术团体“陶身体剧场”“赵梁ART”伸出橄榄枝,两组顶级艺术团体专门为小镇打造环境艺术演出,带来“生笔画圆”运动体系·公共空间展演及《虚幻休息》互动肢体展,成为极为可贵的艺术创造。

在今年的第四届「户外艺术季」上,中粮·祥云小镇特别邀请乌龙剧团加盟,作为国内第一支以现代高跷和现代木偶为基础的剧团,其表演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具有世界级水准。此外,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原班人马也来到现场,展现新生代中国戏剧的丰富内涵和多重维度,精彩绝伦的现场表演广受观者好评。

打破观演壁垒,艺术融入生活的公共性

如果说注重表演的质感造就了「户外艺术季」的基底,那么,商业街区的公共性与包容性则赋予了艺术灵感创作与自由表达的更多张力。正如小镇呈现出来的那样——一切技巧都可以是艺术的表达,肢体和互动自由的传递、自由的表达。

中粮·祥云小镇「户外艺术季」,与强调作品学术性、艺术高度的戏剧节不同,它更贴近生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和场景体验,主张艺术走进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带来沉浸式且有参与感的互动,是艺术潜入平凡生活并在生活里徐徐展开的形式——就像蛋糕吃到中间突然出现一颗樱桃那样,是发生在日常时光中的惊喜和感动。户外艺术季并不高深莫测,也没有观演壁垒,它自发生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例如活雕塑艺术节演绎的金奖作品《拥抱街头的人》,当巡游艺人俯身关爱残疾人和老年人,坐在父亲肩膀上观看演出的孩子也受到熏陶,在共融祥和的气氛中,人们抛却年龄、身份的界限与差别,零距离共同感受艺术直击心底的力量。

倡导体验共鸣,城市精神的传递与内化

基于「户外艺术季」的公共性,观众亲历的所有发生并不只是坐在台下观看和鼓掌,他们本身也参与体验,成为艺术季的一部分。也许在一个平凡假期,你在小镇喝咖啡或吃饭,突然一只“长颈鹿”走进来拍了拍你的头,或者一个手拿红气球的孩子跑进来拥抱了你,你的一天便因这样的时刻而被点亮,这份惊喜与欢乐也将传递给下一个人。

小镇还希望更多的人体会到这样的感召,比如有人喝完一杯咖啡便走上舞台拿起麦克风演唱一首歌,或者周末与小伙伴约在这里一起拉琴,把收获的感动和能量日复一日传递下去。如此,小镇不是在办一场活动,更是在创造一份“能量的流动”,它让人们有了爱上这条街的理由,进而影响着整个区域的人文与精神。相比用眼睛去看,户外艺术季更需要用心去感受。

3


探索长足发展

生态艺术小镇的破局与进阶

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及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演出行业逐渐走出室内,向城市商街、旅游景区等展开“户外化”、“公共化”探索。另一方面,由于海外疫情的蔓延,本土演出团体把握机遇开启生长春天。相关调研显示,2019年我国演出市场规模达538亿元,同比增长4.65%,虽然2020年演出市场规模下行,但长期来看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由此,「户外艺术季」近年在策划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调整,邀请到很多此前只在剧场演出的艺术家与剧团,如四次荣登纽约时报的陶身体剧场、中国现代舞新生代的开拓者“赵梁ART”。同时,祥云小镇开始着眼于挖掘并培育公共空间表演的本土力量,如国际级艺术团体,如乌龙剧团、刘晓邑团队“触感实验室”等等。

利用春夏秋冬自然流转变迁的四季特征,中粮·祥云小镇持续用心营造富有自然吸引和艺术魅力的体验场景,作为每年秋季的原创大型艺术IP活动,「户外艺术季」率先将街头艺术表演融入消费空间后,亦在四年之间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具有温度的消费逛享地。可以说,在城市更新与商业多元业态服务升级方面,祥云小镇在业内率先树立了新样本、新标杆。「户外艺术季」带来的价值已超越项目本身,它所带来的持续性凝聚力与影响力,将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商业空间艺术品牌。

未来,期待中粮·祥云小镇在原创作品推出、艺术形式创新、艺术团体孵化、社群联结等方面释放出更大潜力,继续以品质艺术创想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触及人们心灵的消费体验,搭建集购物、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生态,为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献更多力量,解锁公共展演与商业空间共生共荣的更多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