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上的折二、折三等面值,到底要怎样分辨?

发布于 2021-10-12 21:09

中国古代的铜钱,主要是圆形方孔钱,除了年号基本没有标明面值,比如开元通宝,铜钱上一半只有这四个字,没有面值。

开元通宝

那么古代人怎么区分铜钱的面值呢?

中国古代铜是硬通货,铜有多少就值多少钱,所以铜钱的重量就是钱的多少,人们主要就是看铜钱的大小、掂量其重量,估算其面值。

最基本的铜钱一般是通宝,也就是小平钱,是最基本的货币,最小货币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文钱,铜钱直径约2.5厘米大小,重3到4克。这种铜钱如果标明面值就是:一文。

大观通宝小平

比小平钱个头大的、重量重的都是大钱,大钱也叫重宝(但这不是绝对的,南宋时有N种“X宝”,有的通宝也是大钱),比如折二、折三、当十、当百等。

折二钱,就是等于两个小平钱,直径约2.8厘米大小,重约5至8克,标明面值就是:二文。

大观通宝折二钱

以此类推,则折三钱,等于三个小平钱,约3.1厘米大小,标明面值为三文。

折五钱,即当五,等于五个小平钱,约3.8厘米大小,面值就是五文。

折十钱,当十,等于十个小平钱,约4.1厘米大小,面值就是十文。

大观通宝,折十钱,相当于十个小平钱,价值为十文

之后还有当五十、当百、当千,这种一般就把面值标明到铜钱上了,原因嘛,请接着看。

为什么古代不直接在铜钱上带上面额?

原因也很简单,还是因为铜是硬通货,一枚钱价值多少,在古代人眼里,就是看这枚钱含多少金属,这和现在认可纸币的名义面值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这一坨铜,铸小平钱可铸100枚,则货币价值等于100文。如果铜钱可以带面值,那么统治者的贪婪欲望就会开始作祟,官方就会用同样的这坨铜,铸造成“当百”的,把当百2个字铸在铜钱上就好了嘛,大不了铸造10枚,看起来每枚都比原来的小平钱重很多,但这坨铜就变成了货币价值等于1000文,官方赚了10倍。

咸丰元宝当百

统治者的贪婪是无法轻易填平的,所以之后会出现当千、当万的铜钱,这时发生了什么?就是通货膨胀。

而且劣币驱除良币,老百姓会把重量更划算的小平钱全部留在手里,而把重量打折扣的大钱尽快花出去,久而久之市场上的小平钱就会消失,造成市场上货币短缺。

咸丰元宝当千

重要的是古代经济弹性又不好,通货膨胀又加上货币短缺,古代人基本没有能力搞定,进而就会经济崩溃,改朝换代,所以历史上的皇帝们都不太敢这样搞。

咸丰元宝当千

这也解释了前面的一个问题,在清朝咸丰之前,清朝没有发行过重宝,咸丰之后,清朝财政紧缺,开始铸造咸丰重宝,先是当十,然后当五十、当百、当千,这种铜钱不可能按重量来衡量,否则当百的铜钱要1斤重,所以只能标记面值。

钱币交流圈
钱币交流,经验分享,喜欢收藏钱币,从学习开始~
142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