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邹骥:针对性强化金融政策与工具推动低碳发展
发布于 2021-10-13 06:28
9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会暨建院五周年学术交流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出席论坛并作视频演讲,演讲实录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首先让我代表能源基金会祝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也对绿金院五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全球趋势和中国发展的趋势,中国也确立了双碳目标。我们面临着伟大而艰巨的转折过程。三、四十年的时间尺度里,科学技术、产业、市场需求、国家、企业与居民的支付能力及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战略格局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完全可以想象未来四十年会发生怎样程度的变化。
双碳目标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着气候科学、地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从削减碳排放的角度看,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是: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排放源要么对自身的技术工艺做出创新和调整,提高能效,降低碳强度,减少甚至取消化石能源使用;要么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供给侧对产品、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或者调整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上、在产业的技术上做出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会有诸多低碳产业的装备制造、运营、服务活动。还可能会引导低碳消费,比如购买柔性建筑或被动式住房,购买或租赁电动汽车、绿色出行等。
第一如何定义、衡量绿色低碳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项目;更近一步如何让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上具有竞争性。一般而言,我们归纳了实现碳中和的六大措施:一是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可持续的能源消费,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包括有利于节能和提高能效、循环利用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二是通过应用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使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三是主要能耗部门深度绿色电气化;四是在非电能源使用中燃料的低碳转换,例如煤改气或化石能源改生物质能;五是运用CCUS技术或二氧化碳移除技术(CDR)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运用、封存;六是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这六大措施每一项下又有无数个子项。这就需要发展一套技术、减排绩效的MRV体系,评价技术和工程的减排效果,而且要使评价所需的信息数据得以披露、保持透明,作为金融限制、鼓励的依据。这需要金融届和绿色低碳届的跨界合作,需要更多的跨界知识、信息、数据和教育平台。绿金院可以建设为这样的跨界、多学科平台。也多向科学界、工程界去渗透,告诉工程师们在不同行业、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或市场和企业特征中,有什么合适的金融支持手段。
第二,如何鼓励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一个基本的制度设计是碳定价。把自然资本定义为生产要素,通过建立市场主体的碳排放账户和向市场主体分配排放额度、定义碳资产产权并建立碳市场通过交易碳资产产权(额度)发现碳的价格。如果这个碳价格高于边际减排成本,就会形成减碳的利润,就会鼓励向减碳投资和技术创新。但这个碳市场与其他很多市场一样,比如煤炭、石油市场,需要和金融市场、电力市场、钢铁市场,水泥市场、化工产品市场,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形成或打破局部或一般的市场均衡。否则,碳市场就无法发挥配置碳资产生产要素的功能,就会是一个摆设。碳市场至少要与金融市场链接,要有碳金融产品发挥碳市场稳定价格、提高流动性、便利交易、提高对配额有效需求等作用。至于是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工具,运用什么金融规则,金融界都是行家里手,只要搞清目标,明确碳市场的初心,相信金融界的人士会很好地贡献碳市场的建设的。
能源基金会已经和绿金院的王遥教授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在内蒙古也开始合作,去解决那里扩大可再生能源、延长绿电消纳产业链、绿电替代和赋能高载能产业、提高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行业能效、通过资产重组解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等产业组织不合理现象等问题,支持内蒙古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做国家生态屏障和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在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增长才干,提炼理论,建设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的一个优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基地。
谢谢大家。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