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穿支针感,有必要区分血管还是神经吗?
发布于 2021-10-13 21:15
很多人总是强调神经在针灸效果里面的作用,特别是中医,让我感觉非常难说明白。因为没有共同的认知基础。我们显微外科医生是四肢外周神经的专业选手,比其他科室更懂。他们固然不知道针刺皮穿支就是针刺穴位,不知道我的学说,但是一旦知道了,见识到针感、循经感传之后,却绝对不会提“神经”两个字。
显微外科医生们也不知道派皮穿支和穴位之间是咋回事。但是绝不会去想什么神经作用;因为他们知道神经这一个词的含义、知道针刺神经后的病人表现,有一些显微外科医生甚至被针扎伤过神经的经历。外科医生的知识完全能够区分开扎神经的感觉和扎血管的感觉。而中医出身的人,却往往问是血管作用还是神经作用,而且给出一种“二选一”的设问情形,让我屡屡难以回答。
目前我的分析如下:
1、皮穿支血管是一组动静脉周围鞘膜上有丰富的神经.所以那种迅速的传感肯定走神经反射路径,别的路径不可能这么快。问题是针感不仅仅是一个开始的感传,还有很多其他的反应。
2、在针刺几分钟之后出现的进针部位的充血、红润等现象,以及主观上的涨感,是局部血管扩张的表现。那么这种血管扩张又是怎么引起的?是机械力直接牵拉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还是刺激到血管壁神经导致血管扩张;只能说都有,分不开。
3、针感有一种是循经路线的持续性涨感,应该是血管链的神经传递+血管扩张的联合表现。神经干针刺神经刺激后,是一种放电感,然后强度渐渐减弱而消失。而皮穿支针刺后,经常出现几个小时的胀感。这也是针刺止痛能够有效的一个原因。
4、穿筋膜的皮穿支数量远远大于穿筋膜的神经数量(术语叫做皮神经穿支)。在人体上,大部分穿出筋膜的皮神经都同时有皮穿支穿出,穿出后神经和血管很多时候立刻分道扬镳,也有共同前行一段距离的。
5、再细小的神经束中也有血管渗入,粗大神经干甚至有专门的动静脉伴行,比如隐神经,一方面和大隐静脉伴行,一方面有一个隐动脉来营养神经纤维。而隐动脉走形路上与多个皮穿支形成血管链。在三阴交处更形成一个三层的血管链。
6、神经缺血会导致疼痛等问题。比如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阵发性疼痛,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比较公认且有显微解剖学依据的是局部微血管压迫学说。该学说认为血管压迫神经后可导致神经微循环障碍, 进而引发脱髓鞘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从而影响动作电位的传播 。目前已有学者对三叉神经受到微血管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术,并取得成功。
在比如前几天一个在颈椎神经根牵拉伤的病人,前臂血管的声音就非常嘈杂,针刺后声音强度变低,同时疼痛明显减轻。第一次针刺就将阵发性疼痛给解除了。过两天第二次针刺就将其双手过敏,无法接触凉水这种情况给解除了。同时,有一些病人,较为轻度的腰椎颈椎扭伤后的阵发性疼痛,通过皮穿支也非常容易解决。
7、任何血管壁都接受神经支配。即神经干的营养血管也存在神经支配,那么神经干和神经干营养血管的神经是一种什么关系;笔者不知道。同样,神经干的血管和大血管壁的血管是什么关系,笔者也不知道。总之,神经和血管的相互关系很紧密,且很难说清楚。
这两个发现说明一个问题,神经很可能像血管分支一样,来自不同皮神经的 分支在不同的皮肤层次,因此切断某一个皮神经并不会引起大面积区域的感觉麻木,只会在某一个区域(显微外科叫做绝对支配区)引起麻木。而且这一种麻木在很多时候,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恢复。我以前以为是一种神经长入机制,而实际上是神经末梢的一种转换电路式活动。
以上内容,都是十分确定的西医结论。能够解释大部分针灸的机理。
唯一的不确定的就是远端对应部位的症状改善,西医没有相关证据。因此我提出来“三大猜想”-血管体相似性、全身小血管自主性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意识控制。如果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证明这三大猜想,针灸机制基本上就完善了。
通常人们所说的神经都是皮神经,是感觉和运动神经,而很少去考虑自主神经,因为自主神经太难研究了。而血管周围鞘膜上的神经,就是自主神经,并不是“皮神经”即感觉神经。这个概念,一定要分析清楚。
同时要有层次概念。西医观察事物,是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三个层次。
在细胞层次,神经已经是各种感受器,和毛细血管网的血管一样,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刺激,都有感受器参与,也都有毛细血管网参与。也就是说,经络现象,(针感、循经感传、疾病治疗等现象)的发生,离不开神经成分的作用,也离不开血管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与感觉神经分支主干有关系,也不意味着与皮穿支神经有关系。这一种发生在细胞以及细胞以下层次的机制,从神经递质、到免疫分子、到内分泌受体,都会起到作用的。所以,针灸机制是一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的反应,这句话是对的,绝对正确的,但是这是一句废话。正确的废话,说一次就够了;如果当做一个理论来研究,我觉得还是研究世界和平更靠谱。
在肉眼可见层次、在细胞以上的组织层次,就有了穴位点与皮穿支点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恒定的关系。也就是说经络学说更多的是描述组织层次的作用,或者说在五体和五脏六腑之外,黄帝内经把人体分为很多组织类型,按照十二经络(经水、经筋)的方法又重新组合出来。经络学说是一种泛组织学说,器官层次的中医学说是五脏学说。一方面有了十二经络的名称,另外一方面建立了伤寒论的六经传遍。我现在越发觉得六气+六经传变就是组织层次的血管网的变化的规律。只是背不过伤寒论,导致组织不好。而且历代理论学者,都是在使用经络和伤寒论,而很少有人试图从起源角度出发将二者结合。
总之,针灸作用机制并不是“神经机制”和血管机制二选一的问题。那样太教条了。而是一个联合作用机制。如同把血管供应整体看做一个“血管体”一样,如同把大脑的血管神经看做一个“单元”一样,要把针刺皮穿支产生的作用机制,看做一种神经血管的联合机制。因此,不是要区分血管机制和神经机制,二者分不开,同时发生。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皮穿支点”和“神经穿筋膜点”的数量问题,还有一个二者的分布与问题。很多人期待一个答案,但是笔者给不出,笔者只能泛泛而谈。因为一个区域的皮穿支或者神经的解剖形态分布就是一个医学博士五六年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学者能够完成一个全身的确定性的工作。
因此,穴位点是皮穿支点还是神经筋膜穿出点,这一个答案只能留待未来。
而现在能够做到,就是用一个小机器,找到皮穿支点,针下去,去感悟黄帝内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