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 | 会议实在是太多了,我到底可以从会议中获得什么?
发布于 2021-10-16 23:30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传播学会(ICA)2021年新媒体国际论坛 ,早上一大早听导师的叮嘱到了文博楼现场听会,会议进行到中午1点钟,匆匆吃过午饭,到宿舍继续听下午的会。
图片来自ICA新媒体国际论坛
要说会议,真的听了不少。尤其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会议平台兴起,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各个高校的会议,以至于后来甚至出现了“会议倦怠”。尽管如此,我不得不说,会议这个东西,跟吃饭一样。我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但是你不能让我没得选。也就是,我根本没东西可吃,这就不行了。
疫情期间会议笔记一览(部分)
所以,回想起听了这么多会,具体的知识收获到底能有多少?
就拿过去2019年、2020年两年的ICA论坛来说,我还记得什么东西?好像也没记得有什么东西。但是,下午听分论坛的论文分享时,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所谓听会,不在于会议内容本身,而在于此情此景下,在会议这个场景里,激发了我想什么。
这一点,对我来说一贯如此。
引用2020年10月14日我发的微博:
在进行今日的阅读时,我不断回味着《法律方法论》课上老师讲的“什么是科学”、“法学是科学吗”、“法律方法论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老师提到很多分析哲学的东西。虽然感觉这些东西我似乎都知道,学不到新东西,但是我听的还是很认真。就在今日阅读时,老师上课讲的那些我似乎都知道的东西,不断与我今日所读进行互动,加深了我对书的理解,也让我体会更深刻。
所以,我具体所见所闻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见所闻的时候,我在想什么、跟我自己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碰撞。
我对一切东西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看演唱会,不仅仅享受音乐本身,还会因为看到歌手的后台想到一些东西、想到之前听这些音乐的情境,又或者是对歌手的话进行话语分析。感受自然、与他人对话、听课,都是与自己已有的想法进行互动。
我自我成长的路径是向外的、是互动的、是不断接受又不断表达的。
比如我看到莫文蔚的换装后台
今年跟去年一样,由于是线上会议,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分会场“切换”,甚至“双屏在场”,不用来回登录、只需要时不时静音其中一个。
分屏听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