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 | 会议实在是太多了,我到底可以从会议中获得什么?

发布于 2021-10-16 23:30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传播学会(ICA)2021年新媒体国际论坛 ,早上一大早听导师的叮嘱到了文博楼现场听会,会议进行到中午1点钟,匆匆吃过午饭,到宿舍继续听下午的会。

图片来自ICA新媒体国际论坛

要说会议,真的听了不少。尤其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会议平台兴起,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各个高校的会议,以至于后来甚至出现了“会议倦怠”。尽管如此,我不得不说,会议这个东西,跟吃饭一样。我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但是你不能让我没得选。也就是,我根本没东西可吃,这就不行了。

疫情期间会议笔记一览(部分)

所以,回想起听了这么多会,具体的知识收获到底能有多少?

就拿过去2019年、2020年两年的ICA论坛来说,我还记得什么东西?好像也没记得有什么东西。但是,下午听分论坛的论文分享时,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所谓听会,不在于会议内容本身,而在于此情此景下,在会议这个场景里,激发了我想什么。

这一点,对我来说一贯如此。

引用2020年10月14日我发的微博:

在进行今日的阅读时,我不断回味着《法律方法论》课上老师讲的“什么是科学”、“法学是科学吗”、“法律方法论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老师提到很多分析哲学的东西。虽然感觉这些东西我似乎都知道,学不到新东西,但是我听的还是很认真。就在今日阅读时,老师上课讲的那些我似乎都知道的东西,不断与我今日所读进行互动,加深了我对书的理解,也让我体会更深刻。

所以,我具体所见所闻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见所闻的时候,我在想什么、跟我自己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碰撞。

我对一切东西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看演唱会,不仅仅享受音乐本身,还会因为看到歌手的后台想到一些东西、想到之前听这些音乐的情境,又或者是对歌手的话进行话语分析。感受自然、与他人对话、听课,都是与自己已有的想法进行互动。

我自我成长的路径是向外的、是互动的、是不断接受又不断表达的。

比如我看到莫文蔚的换装后台

去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编论坛,自然而然,今年也是守在主编论坛,听期刊主编对各位朋友论文的点评。因为,他人有的问题,我也会有;他人没有的问题,我可能也会有。很多论文的问题,是普遍性的。听这个会议,可以看做是反思自我的一个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可以进行一些对话。

今年跟去年一样,由于是线上会议,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分会场“切换”,甚至“双屏在场”,不用来回登录、只需要时不时静音其中一个。

分屏听会

除了主编论坛,另一个论坛我守在葛岩和李耘耕老师这边。除了因为这一分论坛的论文比较吸引人,另一个原因就是期待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了。回想起博士入学后第一次见到葛老师真面目,竟然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我们一大早从闵行打车赶到五角场,当日有一论坛评议人就是葛老师。葛老师点评相当犀利,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今日点评,也是如此。
在不断地“入场”、“转场”、“退场”中,我发现,有些老师投了稿,是某一论坛的演讲者,又是另一论坛的评议者。这种角色的交叉很有趣。原因在于,她/他自己的论文被别的评议人点评(有表扬,更多地是建议),同时她/他自己又能给别人很多有用的建议。问题就来了,她/他为何对自己的论文没有自我审查和反思呢?
我想,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有问题,可能不好改或不愿意改。第二,每个人对自己的论文都很熟悉,熟悉以后就不容易发现问题。而作为评议者,对论文很陌生,就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以前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难提出问题。我的问题是“我没有问题”。其实问题也会有套路,学习提问的套路也是反思自我的过程。当然有些问题也是独特性的,但是一旦思维方式定下了,提问的方式也就有了。
所以,如何对自己提问题?对自己的研究陌生化处理,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你可能还想看:
研思 | 自从养成这个习惯,我不再熬夜了(又名:我们如何写的更多)
研思 | 研究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经验资料和理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