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的火,到底戳中我们那根筋了?
发布于 2021-10-17 00:00
当然,在这个时代,老不更新的沉底快,发新蹿红速度更快。前段被朋友安利了《鱿鱼游戏》,我才知道原来它已经火出天际了。
当然也许还有信息比我还闭塞的(?)所以还是简单说说剧情:一款韩剧,一堆欠了一屁股债沦落到卖身的人去虚拟世界做童年的沙雕游戏,只有一个最终胜利者,期间一但失误或落败,就会被枪毙(物理意义的枪毙)。
说说我的感受:就看了一下中间做游戏的几个片段,还没看完就吓死了……倒不是那种科幻恐怖片的吓死,而是背后发凉的。
然后我就去查了影评,有点出乎意料,一堆人讨论死亡面前人性的险恶。怎么说呢,这种东西打斯坦福监狱实验一来,好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对此有很深刻的诠释,也没觉得这部片子在人性的立意当面高在哪里。
我倒觉得这部片子之所以这么火,是一个文化无意识的选择。如果这个说法不太好理解,那就是历史上很多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其实都是打中了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集体无意识,背后是很多隐喻。
之前听到一个说法,探讨的是关于东西方文化对于人犯错误的态度:对于孩子说谎的惩罚,在东方文化下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孩子撒谎的后果,是违背所有人信任,最终被狼吃,为说谎偿命;而西方文化则是“匹诺曹长长鼻子”的故事,孩子只要之后改正说了真话,长鼻子就会变回去,没有什么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能也和西方宗教的忏悔文化有关)。
所以由此可见东方文化底层的那种焦虑与恐惧。试想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错误,一步失误,就会让我们面临失去生命的代价,那这不是简直是生不如死……我想这也正式这部片子火起来的原因:它唤起了我们“犯错就会死(心理意义)”的强烈恐惧,形成了情绪记忆。
不过虽然说来荒唐,但即便在一些成年人的心理世界中,如果说这种对犯错的恐惧达到了“生与死”的级别也并不为过。这种灾难化认知背后的底层恐惧,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制造了各种症状:焦虑、到一定程度后是强迫、而长期一直“不犯错”的信念和现实一旦遭到威胁或崩解就是过激行为或是走向抑郁。
当然在对孩子的教养中,文化底层对错误、不努力的恐惧也是很明显的。前段李松蔚的文章《和孩子谈一谈》也提到了这点:老一辈家长总觉得孩子“躺平”是不负责任的,万一以后养不活自己呢?孩子没法理解这背后的死亡恐惧因为发生亲子冲突,我倒觉得值得庆幸,因为至少说明孩子的心理世界中还和这种恐惧保持着距离。
而在日常的教养行为上,父母对孩子在各种规则上严苛的要求与控制,其实可能也是在处理父母自己对违反规则,犯错误就会承受“生与死”级别代价的恐惧的一种方式。一个妈妈之所以对不听话、爱玩游戏、甚至只是不小心打碎杯子的孩子有那么大反应,或许是在他们的内在世界中,自己真的就像被训斥的孩子一样,一旦做错一点什么就会死,也正因此才一口一个“为你好”……
荒唐,但在这些父母的内在世界倒也确实没错,为了在底层恐惧的威胁下,自己心理上感到孩子依然能“活下来”。
然后也谈谈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处理来访者的灾难化信念和背后的恐惧是件很重要的事。特别是在儿童咨询中,一些涉及意象表达的疗法和对话,当孩子讲了一个因为一个人犯了一个小错就被杀死的故事时,咨询师要理解孩子投射的恐惧,并可以在叙事中进行干预,告诉TA错误的代价没那么大:那个人犯了个小错,不过也别弄死他吧,放他一马好吗,以后改了就好了(而不是解释“或许那个人就是你”)。
所以最后,看到网上有人说这个片子对孩子禁播,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虽然网上说是因为儿童模仿暴力等原因,但我觉得更根本的是不要传递这种“犯一点小错就会死”的带有底层恐惧的价值观,这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程度,或许不并亚于社会学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