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卫子夫儿子刘据当上皇帝,汉朝会有怎样的变化?

发布于 2021-10-16 23:55

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刘据的性格 《资治通鉴》虽然有记载,但前后矛盾:

先是说刘据“性仁恕温谨”,因此“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最后又说“从其所好,故宾客多以异端进者。”

一方面说刘据性格很符合儒家的贤人形象,一方面又说刘据接受的是异端——非儒家思想。

另外的问题是《资治通鉴》记录刘据“性仁恕温谨”,在东汉的《汉书》中没有记录,不知道几百年后的北宋人从何处得知刘据的性格。因此对《资治通鉴》记录的刘据性格就只能半信半疑了。

汉乐府中有: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足显卫子夫在当时的无限荣光和地位。

卫子夫做为汉武帝姐姐一一平阳长公主府中的家生奴婢、歌妓,地位是极其卑微。竟能一跃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不仅说明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大帝,也是一位不循规蹈矩、不拘一格的皇帝。

很大可能就是霍光在真实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以更强大的方式在架空历史上演。西汉的外戚势力会达到一种不可想象的高度。

我相信,卫氏和霍氏第一代、第二代在为国尽忠的态度上还是不错的,但再往后发展就难说了。

开创性的君主,都希望有一个守成的接班人。

秦始皇培养了扶苏,汉武帝培养了刘据,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么?我想肯定不是,扶苏和刘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儒学熏陶,温润敦厚,反对暴政,“不类”其父等等。但是两人都能顺利继位,而是死于政治斗争。这个遗憾暂不讨论,就先说说为什么秦皇汉武这样的雄主为什么都要用儒学来培养接班人。

儒家讲“仁”术,注重民生,不失进取,更注重“中庸”。儒家思想培养的太子性格敦厚、内敛,能包容和接纳现有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注重恢复社会秩序,不冒进。

征和二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汉武帝刘彻命江充查巫蛊案,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巫蛊之祸中可以看出江充不是奸臣,只是严厉执行规律的官员。汉武帝之所以信任江充,就在于江充勇于规律不徇私。这才有汉武帝“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的评价。查办巫蛊并非江充离间,抓捕朱安世是丞相公孙贺为了给儿子洗脱贪污罪名而抓捕的,这才致使朱安世告发,这个和江充无关。江充是在公孙贺等被处死后才担任督查巫蛊之祸的。江充在太子宫殿挖出巫蛊之物,应当是实情。《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

而刘据也不负其父之望,知学好学,待到通晓《公羊》之后,便主动向当时专门研习《谷梁传》、与研习《公羊》的董仲舒齐名的学者瑕丘江公私下里受习《谷梁》。

为了增长太子的见识,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在长安城南,覆盎门外五里修建了一座苑囿,取广博观望之意称为博望苑。这使得多有与当时主流政见不同的各类“异端”前来附于刘据门下。

受此影响,刘据既结交织草鞋的平民百姓,门下也有敢仿朱亥的游侠作宾客,颇有其父用人不问出身之风。

汉武帝晚年之时,常年出游幸天下,将将天下诸事交给太子处理、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就算有重大的事情要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没有不同意的,有时甚至不过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