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年轻人,喜剧人就有未来了吗?
发布于 2021-10-18 09:26
这两天,互联网上讨论度颇高的,是米未联合爱奇艺推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下文简称《喜剧大赛》)。
马东担任组委会秘书长,黄渤、李诞、徐峥、于和伟担任组委会会长。
节目很好地填补了市场的喜剧需求,从首期反响看,颇受年轻人欢迎。
不过,喜剧综艺赢了,却不见得喜剧人就有更好的前景了。
更具网感、更轻浅的笑点,有一时欢呼,却难以支撑喜剧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新的喜剧形态
此前,我们更为熟悉的喜剧形式,主要是小品、相声、二人转等,后来多了个脱口秀。
除了《脱口秀大会》外,市面上的喜剧综艺,偏向的也是这些“传统”的喜剧形式。
传统喜剧作品的起承转合很制式化,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又热衷于“喜头悲尾”,年轻观众兴致寥寥。
《喜剧大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新”。
就节目首期来看,喜剧形式里并没有小品、相声等——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观众的确太熟悉了。
节目里的一些喜剧样式和表演样式,是很多观众此前未曾接触过的。
《喜剧大赛》也延续了米未此前《乐队的夏天》良好的科普习惯,以喜闻乐见的活泼形式告诉观众,一点也不说教。
比如素描喜剧(Sketch comedy),有点像小品,但又不是小品。
它没有铺垫,而是把生活中大众熟悉的梗,直接抛出来,在同一个梗上面不断做文章,一层一层地翻上去,让观众发出最大的笑声。
用李诞的话说,素描喜剧就是喜剧里的爽剧,直接抖包袱。
节目里,还有外国的“相声”漫才,完全无厘头的“狗坨子”,下一期还会有默剧。这些都是国内相对少见的喜剧形态。
《喜剧大赛》以新的喜剧形态迎合年轻人,也以喜剧击中年轻人的痛点。
在微博上广为转载的《互联网体检》,就是一个素描喜剧,抓住年轻人上网的痛点,把各种令人无语的上网问题一针见血地演绎出来。
笑点很与时俱进,也很有“网感”。
宗俊涛、杨雨光、强咚咚三人组成的“有点上头”小组表演的《三毛保卫战》,是首期节目受到最多好评的节目之一。
讲述了三根头发在主人头皮上坚守最后阵地的黑色幽默故事。
演员以极强的表演信念感、以正剧的形式演喜剧,直面了社畜们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脱发危机”。
相信社畜对此都会心有戚戚、有着强烈共鸣。
相形之下,老套的笑点就很难赢得观众欢心。
第一期节目中,由沪上知名的音乐喜剧演员周仕麟、李秋盟、曹牧之组成的三缺一小组的《父子的心声》,表现不佳。
节目讲述的是,父子约定出门看球赛,但临出门前,妈妈一会儿要化妆一会儿要打扫房间一会儿要跟婆婆妈妈讲电话。父子以合唱的形式吐槽妈妈。
有人说,这个节目遇冷,是因为喜剧与音乐剧之间的隔阂。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症结在于,这个节目的梗是“老派”的,是会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那种对母亲、那种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表达,这很难打动现场年轻观众的心。
因此我们可以说,《喜剧大赛》是一档年轻态的喜剧综艺。其目标很明确:迎合年轻人,吸引年轻人。
好笑就行,然后呢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给喜剧附加了更多的价值和内涵,比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喜剧是对虚假的解构和嘲讽等。
喜剧内部也有是鄙视链的。就比如大家会认为“屎屁尿”的喜剧很“低级”,那种有拔高、有内涵的喜剧才是“高级”。
《喜剧大会》并没有打算粉碎这些喜剧理论和标准,但它想以一种更原始、更本能、更纯粹的心态看待喜剧——好笑就行。
这就是马东说的:“只要你能获得观众掌声,你爱干嘛干嘛,这是我们的初衷。”
这是节目的slogan说的:“没心没肺 快乐加倍。”
所以节目赛制上也“去权威”。
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竞技类综艺,有导师参与评分的话,导师的评分权重都是很高,甚至直接决定了选手生死。
《喜剧大赛》里,只有五个导师全部打满分的时候,选手才可以直接晋级。其他时刻,导师的评分与台下的观众的评分是一样的,一票100分。
这意味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好的,就可以拿高分,导师的权威没那么重要。
所以《喜剧大赛》里,观众终于看到了那种更纯粹的、生理性的、没有特别上价值的喜剧表演。
比如素描喜剧《一心不二用》围绕“声画不同步”这个梗不断上翻,直到最后教练意外被学员击倒,拨打120呼救时,学员还是不同步。
《三狗直播间》这个表演完全就是无厘头,按李诞和编剧的说法,就是非常“狗”,各种脑洞大开的意外和反转,把现场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漫才节目《大巴上的奇怪邻座》,说的是大巴上一个莫名其妙找哥哥的故事,一个叨逼一个懵逼,同样没有什么高深的主题表达。
以前我们给喜剧的包袱太沉重了,节目总算帮喜剧“解绑”了。
这不意味着喜剧没有门槛,喜剧可以胡来。恰恰相反,“好笑”本身是高难度的。
这一季喜剧大赛值得表扬的是,它也前所未有地重视了编剧的作用。
每一个表演节目后,马东都会让编剧站起来跟大家打招呼。好的喜剧是由好的剧本和好的表演组织起来的。
重视编剧的作用,也能够让喜剧演员更好地投入表演。
矛盾的地方也在于,《喜剧大赛》既想培养喜剧演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始终沉淀在欠缺深度、追求生理性笑点的喜剧表演,对于喜剧演员又可能是一种“消耗”。
这就是编剧尹琪在节目中忧心忡忡说的,虽然年轻人特别爱这一卦,但表演者“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跳不出来……他以后表演都极嗨,观众极爱他,再也回不来,就毁了”。
那么节目是好笑了,但真的能培养好的喜剧演员吗?
还有一个追问是:节目如果火了,喜剧演员会有更好的出路吗?
去春晚吗?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机会稀缺,何况,如今的春晚也没有以前的捧人效应。
线下演出吗?一些喜剧形式也不像脱口秀那样,有开放麦,有线下表演,有广阔市场。
走影视表演吗?无厘头的表演,在影视表演里机会寥寥。
如果在之后的节目中未能回应这些问题,那么《喜剧大赛》也许会是成功的节目,但却很难说,它能够给喜剧人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将Ifeng电影【设置星标】
你就能更快收到我们的消息啦♥️
都是对原创的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