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这名80后村干部出名了,你们认识吗?

发布于 2021-10-18 13:57

村干部是筑牢乡村发展的如磐基石,是延伸“五个耒阳”工程在农村的末梢“神经”。今天,我们走近80后村干部——哲桥镇泉塘边村支委委员、坪上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曾德唐,从他的身上领略一名基层党员带头垦荒地、建合作社,为群众办实事,当起乡村振兴“领头雁”的故事。

危难之中挺身出    他是村民心中的“定心丸 ” 

站在泉塘边渡口,如今的泉塘水已经恢复了惯有的宁静,波光粼粼的河面望过去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只是河岸边那一艘艘渡船, 至今还记录着5月下旬持续大雨时掀起的“巨浪”。回想起三个多月前,连续五个夜晚,打着手电筒、骑着摩托车,只身一人在风雨交加中拴紧船只,在渡口周边来回巡河,曾德唐至今印象深刻。特别是5月20日那晚,连续强降雨后,骑车巡河的时候突然山坡塌方,惊魂未定的曾德唐不顾危险,连夜找来简易的工具,用马克笔在塑料画板上重复加粗,写上“前路塌方  绕道而行”,在路的前后方竖起提示牌。 

“那晚等到夜深12点多,他才回家,全身湿透,让他洗个热水澡上床睡觉,结果他回来写好提示牌后,来不及换衣服又骑着摩托出门了。”得知山路塌方,妻子十分担心,但又阻挡不了他。她还告诉记者,自村里4月底启动防溺水以来,巡河宣传便成了曾德唐的“家常便饭”。他总是骑着插有党员先锋队红旗的摩托车,来回宣传,和盯守人员聊"家长里短 ,没几顿饭按时回家吃的。虽然心疼不已,但妻子也只能默默支持他。

泉塘边村有4个防溺水蹲守点,巡视圈的里程约为15里路,原本骑摩托车20分钟就可巡视一圈,但曾德唐至少需要花费2个多小时以上。原来曾德唐是村里有名的“百事通”,碰到村里小孩,他就给孩子们上一堂防溺水教育课, 打开摩托车音响,播放自编自导、抖音量8000多的防溺水儿歌;碰到村里老人家里需要换个电线、灯泡,田边引水灌溉,替老人挑担子.....都是常有的事儿。7月初,最热的时候,曾德唐组织村里爱心党员徐忠秋、陶德兵等人自发凑钱买来西瓜和防暑品,给防溺水盯守人员送“清凉” 。恰巧碰到偷溜出来游泳的3名外村青少年,曾德唐劝阻后又给他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7月底,曾德唐主动上门宣讲疫苗接种政策,并主动带从郑州回来的村民(已居家隔离14天)接种疫苗,村里的160名老人先后也由曾德唐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接送到集贤卫生院接种疫苗,全程悉心照料,周到服务,村里群众赞叹:“有他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什么都不用担心。”  

以民为重显真情 他是村里老人的“好儿子”

曾德唐: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小曾啊,你明天帮我把供养金取出来,顺便帮我买点大米、猪肉和白糖。”今年3月中旬,曾德唐在村里走访时,79岁的周文秀老人闻声叫住了他,曾德唐连忙上前扶住老人,仔细听老人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周文秀是村里的五保户,膝下无子无女。去年春节,因周文秀留档资料不健全,即将被取消政府供养金的领取资格。“如果取消494块钱的供养金,老人今后一个人靠什么活,我们要尽快帮老人解决这个问题。”曾德唐得知情况后,马上上门为老人补充档案信息。

在周文秀家中,曾德唐通过手机APP,面对面询问,为老人补全档案资料。但处理图片信息时难住了曾德唐。原来老人很久没有照过相了,没有合适的照片上传。加之老人晕船,且年纪大了,坐车或摩托的风险都很大,老人身边无人照顾,根本就无法出门。曾德唐思考片刻,让老人家赶快整理下自己,他马上开车过来,送老人绕道前往城区照相馆去照相。

曾德唐带周文秀去了城里最好的照相馆,并替老人付了钱。来回60多公里,算上照相的时间,曾德唐一共花了五个多小时。为了避免拐弯刹车时老人出现意外,也让老人坐得舒心些,曾德唐特意放慢了车速。回来时天已擦黑,曾德唐上传好图片,顺利完成档案补充工作。周文秀拿出100块钱给曾德唐,并留他吃饭,都被他婉拒了:“以后有什么事,您老尽管开口,让人打这个电话,或让人带个口信,我马上就赶过来。”
从那以后,曾德唐就成了周文秀家的常客,做家务、跑个腿、拉几句家常。每每说到动情之处,周文秀就留下激动的泪水:“自己无儿无女,曾德唐就像自己儿子一样照顾自己,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会有这样的福气。”

一说到曾德唐,村里的低保户曾令开也赞不绝口。原来就在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路过曾令开家门口的曾德唐发现老人家里一片乌黑,就随口问了下原因。原来老人家的电线日久受损,经常出毛病,老人年纪大,上楼梯有难度,久而久之就任其损坏不修了。没成想第二天一大早,曾德唐就买来了新线和灯泡,帮老人换线装灯。灯亮的那一刻,老人高兴地说道:“以后晚上再也不用打着电筒到处找东西、做事了。”

不止于此,帮村里的残疾老人吴交妹补办残疾证,帮村子里的老人补办身份证,为老人们跑腿领取政府补贴、买油盐醋茶,为村里的孤儿曾孔华上心理课……曾德唐说:“现在我们都在学党史教育,为群众办实事,我的力量有限,但我就像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发展产业带头干   他是乡村振兴“领头雁”

哲桥镇泉塘边村,舂陵江缓缓流过。泉塘边村生态极好,但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很多地块犹如沼泽般,一脚踩下去,可到膝盖深,村里人不喜耕种。加上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泉塘边村近年来出现了农田抛荒的现象。

看着家乡的土地就这样荒掉,曾德唐十分心疼。如果让家乡的土地再度绿回来,再让村民在抛荒地里淘出“金”来,就最好不过了。起初,曾德唐尝试着在村里的大会上说服大家在抛荒地上复种,遭来了大片质疑声。“荒了那么久怎么种?”“那土壤脚一踩进去,就动不了,怎么开垦?”“我们在外打工四五千一个月,种地有这个赚头吗?”

曾德唐理解大家伙儿的想法后,多次找到镇里和市农业农村局打听土地整改办法,也在网上搜索类似土地开垦种植的方法。“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曾德唐在村里的集体会议上郑重宣布:“大家怀疑的事情我来做,大家不敢干的事情我先带头干。以后觉得有成效,大家再跟着我一起干!”
说到做到,曾德唐流转了村里的近1000亩地,其中农田100余亩,山地800余亩,成立了坪上种养殖合作社。为了修整好这些地,他把荒地原有的草木烧掉后,雇来大型旋耕机深翻了两次,修整了排水沟……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后,“现在这些农田土地跟其他地方好地没啥差别。” 曾德唐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当种粮大户有保障。而800多亩的山地,除部分留作放养鸡场外,其余曾德唐也开垦好了用来种植油茶。“我相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之中,我们合作社的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好”。看着曾德唐干得“火热”,几户村民找到曾德唐,申请入股。曾德唐高兴地说:“我正打算逐步扩大合作社生产规模,吸纳村里生活比较困难的村民来就业,大家可以以土地或务工的方式入股,大家一起致富。”

站在曾德唐的坪上种养殖合作社基地里:新绿的油茶林随风起舞,鱼塘里水清碧波荡,畦畦稻田葱茏欲翠,白鹭飞、鱼儿跃、鸟儿鸣……恰似舂陵江畔的世外桃源。有人说这儿成了“聚宝盆”。对于曾德唐而言,通过这几年辛勤耕作,距离自己实现“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看

查看:22岁当镇长,25岁当市委书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