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有效课堂落实的探讨——记临平区教研室在临平二小学科调研活动

发布于 2021-10-18 14:09

调研活动

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小学

  2021年10月14日,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来我校进行了一次全覆盖的教学调研,调研的主题是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重点是以作业改革为撬动点,实现减负增效提质。

李玉华、章桂芳、肖建娣、沈美丽、范艾芳、徐珍芬六位老师来到我校,分别在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四个学科展开了调研,为年轻教师们评课指点,送上宝贵建议,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活动。

一、课堂展示

上午,区教研员们和我校各备课组成员参加了课堂教学调研听课活动、评课活动、交流活动。上课老师在备课组的组织下,进行了多次试教,精心备课,耐心磨课,展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可圈可点的课堂。

【语文学科】



潘渝钦老师带来的《坐井观天》,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师生对话层层递进,学生在朗读对话中感悟道理,拓展思维,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宋佳老师带来的五上《四季之美》,该散文文字优美,韵味独特。该教师通过如诗的语言,对教材的精确把握,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并借助音乐、图片、视频为大家展现了一节如诗如画的课堂。



郑漪老师带来了《桥》,本节课抓住“在情节发展及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找出情节冲突中的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从中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同时,本节课还在学习抓住情节冲突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



李钰老师执教的《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旅行路线,感受青头的言行举止,不仅感受到了科学童话的理趣也体会到了友情意义。



武晓宇老师执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公开课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单元——“预测”阅读策略单元,在完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孩子们一边读一边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读完了童话故事,达成了预测的教学目标,整堂课趣味盎然。

【数学学科】



阮赛琪老师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学生的计算一步一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算法,理解算理,层层递进进行练习。



陈芳芳老师带来了一节探究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抛出问题后,由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结论,并总结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

【科学学科】



王瑾老师的《电与磁》这一课,围绕重演奥斯特实验展开。教师让孩子们跟随奥斯特一起层层深入,合理推测、严谨实验、有根据的得出结论。



富盈老师带来的六上《斜面》,学生研讨时对于实验数据统计图的分析非常充分到位。整节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探究层层递进,学生热情高涨,科学味十足。

【美术学科】



卢蕊老师带来的《剪雪花》一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用了视频导入法,让学生直接分析观察雪花特征再设计雪花图案,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折、画、剪三大步骤。每个学生都做出了不同图案的雪花,学生们积极参与展评,乐在其中。

二、集体备课活动



科学备课组还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单元备课活动。基于五六年级教材的变化,我校柯爱娣老师进行了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解读,为我校科学老师指明方向。备课组对新旧教材的异同、联系,单元目标的设定、课时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三、评课活动


下午,区教研员们又集中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情况:教师的个人素质情况、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与设计、课堂教学的落实、作业的实施、备课团队的协作等,集中向学校做了分析和汇报。从汇报中,教研员们对我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材及目标的把握能力,课堂教学的落实能力,教师团队的协助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我校在学生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的落实等提出了较为中肯的建议。

“团队力量十分强大,能帮助年轻老师精心打磨,真好!”这是语文调研沈美丽老师的评价。

“课堂老练、板块清晰、目标明确,对新教师来说实属不易。”这是语文教研员章桂芳老师给予的肯定。

科学教研员肖建娣老师在高段科学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给出了清晰且具体的优化建议,使教师们受益颇多。

“教材研读有水平、课堂改革有方向、课堂展示厚实且有效。”这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玉华老师的调研评价。

美术教研员范艾芳老师对课堂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数量进行了肯定,对课堂教学的落实提出了优化建议。

四、上课反思


课后,我校所有的上课教师都进行了认真且细致的教学反思。










李钰《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1.班级常规教育是学科教育的基础

2.作为教师要具备三个意识:文体意识、年段意识、学科意识。切莫把童话上成科普文,切莫拔高学生,切莫脱离语文文本。

4.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6.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宋佳《四季之美》教学反思



《四季之美》的作者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因此,到了她的笔下,她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执教本课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以读带讲,促使学生感悟

这次的教学重心在于朗读、想象和感悟,少教师教授,多学生自主感受,体现了生本理念。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了四季独特的美。

二、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那么,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你眼中夏夜最美的是什么?请你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文中的语言去说一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观察自然的习惯。

不足之处:

1.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环节上做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当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的时候,就应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还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有哪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这时如果能够在学生和老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范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作者眼里四季之美,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 “丰实”。

2.课堂作业本没有充分利用,语文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郑漪《桥》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本节课抓住“在情节发展及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找出情节冲突中的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从中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然后抓住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具体感受人物形象,加深对老汉形象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本节课还在学习抓住情节冲突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










武晓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单元——“预测”阅读策略单元,在完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孩子们一边读一边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读完了童话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整堂课趣味盎然。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虽然我前期进行过一些铺垫,但孩子们在完全没有读课文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给了我很多惊喜,包括预测方法的生成总结,预测情节的发展推进,都能出来。但与此同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反思:

(1)优化教学设计,依据文体体式和单元目标进行设计,比如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而且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预测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由扶到放,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测方法,然后在同一篇课文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猜,运用这些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初步体会预测的好处和乐趣,同时也达成“懂得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这一目标。

(3)反复雕琢打磨,一堂好课绝对是不断磨出来的,所以要在上课前反复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继续改进,每个环节如何设计更为巧妙,学生更易接受,更能达成教学目标,课件如何制作更能帮助完成教学,这都需要我们反复修改。

一堂好课的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今后要把功夫落在平时,让每一堂课都扎实、有趣。










陈芳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完成了本次的调研课,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激动的是,自己耗时半月的磨课和备课组成员的辛苦指导在今天终于可以展示成果了,紧张的是,万一上的不好怎么办?尘埃落定后再回看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总体感觉还是非常值得的。通过这次的调研课,无论在教学教态,还是自身的不足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成长,听了教研员和备课组老师的评课后,自己也深有体会。接下来我将自身的感想总结为以下几点:

教材研读。

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格子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孩子来说更直观一些。所以,对于探究方法的选取完全可以交给孩子们去决定,选择自己擅长的,只要能达到探究目的即可。

突出重难点。

关于课堂开展的思考。

(1)问题引入:抛出大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然后根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来展开课堂,让课堂大气,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2)重点展开:用尝试探究的方法展开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解决重难点。

(3)课堂结构:要简洁。例如:导入→探究→总结→练习

(4)练习设计:要分层设计,有基础,有变式,有延伸。

教研员的建议。

(1)课堂有厚度。“厚度”包括引领学生、注重学生表达。要想引领学生说到位,自己心里要有标准答案,有固定的句式。

(2)明确改革方向。对于新课展开的改革,问题导入的空间要大,即活动要求要广,给予学生的探究时间要长,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从学中来。“先学”是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3)教材研读。教材研读有方法、有过程、有策略。先看教材→提出十个为什么,为什么这里出现这个内容(教材的每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再看教学用书(比较设计意图和你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看优秀教案。

教书育人这条路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尽力做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富盈《斜面》教学反思



历时一个多星期的公开课终于在今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次公开课的内容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斜面》。从备课、磨课、改课到最后上课、评课,整个过程很艰辛却让我受益匪浅。

本次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聚焦、碳水、研讨、拓展。

聚焦环节通过视频引入,创设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斜面上。

探索和研讨环节环节分为两个任务,先是演示物体从斜面上滑下,起到省力作用,再通过探究实验和研讨数据了解利用斜面提升物体也能省力,并且坡度越小越省力。

最后通过拓展环节将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本次调研课后的修改意见和反思:

学生在演示方案时,不要着急指出学生的错误,等学生完成了整个方案的沾湿以后,再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上台演示讲解。

此次教学对斜面轨道的评价环节过于弱化,需要加强一些。

微课拍摄中不要仅仅由老师教授,可以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更能体现学生小组合作的互动。

学生演示活动的时候应该站到斜面的后方,否则会将展示过程挡住。

在斜面的实际应用上可以再强化一些。










阮赛琪《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多位数笔算乘法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四上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说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其中的重要。通过李老师对于本节课的点评,也让我明白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首要的是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把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质理清楚。

李老师也让我们明确了作为年轻教师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让我有感触的是对于备课环节中对于教材的感悟要透彻,要多看教材提出问题,然后围绕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解参透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备课。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多放开让学生探究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卢蕊《剪雪花》教学反思



《剪雪花》是浙美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雪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一种晶体,形状长得像花,加上晶莹剔透的质感,所以任何人看到雪花都会觉得很漂亮,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而对本课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一次次的磨课,及沈老师和罗老师的指导,之前准备的一些教学环节得以呈现。但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深入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本课用了视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简单直接的引入对雪花的观察,分析雪花特征,之后让学生设计雪花图案,在这一流程上范老师指出,练习纸上没有标注对称线的特殊强调,还导入的其他单个纹样,使得学生在设计图案时画面无整体性。其中“折”是教学难点,徐老师提出了跨学科思维教学,虽然带着学生把这的步骤完成了,但折完后应该让学生打开自主找出中心点,导入数学中的角度问题。展评时学生作品多样,学生都很积极参与展示,美中不足的是展板太小没能让大部分学生作品得以展出。

经过这次调研课,认识到教学要深入,融入跨学科思维,全方位了解该段学生的学习课程和身心发展特征。鼓励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更加地活跃,才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潘渝钦《坐井观天》课后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小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盲目自大,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本次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习小鸟的第一次对话和第二次对话上。

本次课堂我的框架较为清晰,抓住了重点“一百多里”和“不过井口那么大”等展开教学,各个环节衔接较为流畅。但是较为遗憾的是朗读环节的指导以及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在朗读上,最为二年级的孩子,应该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发展思维。我选择先体悟再试着读出语气,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给我之后的教学一些启发,应该抓住学生朗读,孩子的朗读中已经体现出对文本的思考,这时候老师作为一个帮手来指出再提炼,才是锦上添花。

另外,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也至关重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一直是大势所趋。我应该抓住课后习题中“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作为主线,先找观点,再问为什么,根据学生的答案相机学习“一百多里”和“不过井口那么大”。

这次的课堂能够顺利上完,真的很感谢一直帮我磨课的王红琴老师以及师傅马燕老师!课后教研员章老师的指导也十分细致,让我在磨课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迎刃而解。










王瑾《电与磁》调研课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孩子们三年级已学过的磁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建立磁与磁相互作用,会引起小磁针的偏转。进而通过点亮小灯泡活动,引出电。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电能产生磁,  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通过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通过学生实验自己观察,看到奥斯特当时所看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电流会产生磁。这个环节孩子们都能观察到小磁针的偏转,教学的目标达成。

2、证明电产生磁,这部分内容是新老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老教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新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弱化掉了,但是我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这个思维过程应该要能达到,所以我把它简化成了教师演示,让孩子们从看到的现象中寻找证据的方式。这里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用了找证据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在课堂上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能过于急躁,要让孩子们有思考和与前面铺垫知识相联系的时间,能够进行合理的推测。

3、寻找让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方法,通过先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方法,再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自己去发现。使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善于思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我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当然在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对孩子思维过程还需要在进行强化。


本次调研为我校老师在努力抓好作业设计,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树立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明确了教学实践中的要求和方向。我们的备课是精心的,我们的课堂是用心的,我们对教学的探索是持久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宋佳  各上课老师

审核:课程科研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