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大军誓师和凯旋必须以丧礼处之?

发布于 2022-05-18 16:39

详解《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道德经系列研究之三十四)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提出“不以兵强天下”的主张。在随后的第三十一章,老子明确用兵必须是“不得已而用之”,反对杀戮,主张出师誓师和凯旋班师都要以丧礼处之。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是一篇措辞强烈的反战檄文。下面,先请读者体会第三十一章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没有生僻字,通俗易懂。下面,笔者结合相关章节知识、观点,对重点字词、语句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夫,语气助词,无实义。

唯,本义是只有

兵,本义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中国很多祈福和庇佑的神器都没有出现类似刀枪棍棒,只有在镇宅和斩妖除魔时才会有桃木剑灯类似的攻击性武器。因为,刀枪剑棒自古都不是吉祥之物,武器代表了战争和杀戮。

器,本义是器具,引申为才华、才能。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句话在《道德经》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十四章。本句意思可参照第二十四章解释。

恬淡,指人的性格恬静、冷淡、不热心、淡泊。

贵左、贵右、居左、居右,这是古代礼仪的安排。古人的天道观念是:左主吉,右主凶。因此,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在丧事、军事等所谓凶事活动中,则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

偏将军,古代武将的官名,始于春秋,系将军的辅佐,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拜授的。

上将军,古代武将官名,春秋时期已有,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行军作战时担任军中的主帅。

泣,通行版用字,楚简本为“位”,帛书版为“立”。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全文解释如下:

自古以来,只有刀枪剑棒等兵器才是不吉利、不吉祥的器具,因为它们代表了战争和杀戮。因此,兵器也许是令人厌恶甚至是令人憎恨的东西,所以,懂得按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内在的规律及事物的内在本质要求行事(为人处事)的人决不会置身于兵器的是是非非当中,即远离兵锋战事,置身事外。

在传统习俗上,君子(品格高尚的人)通常在居室住地布置时以左边为上为尊,而用兵打仗时恰恰相反,以右边为上为尊

上文已经提及,兵器是不吉利、不吉祥的器具,不是君子(品格高尚的人)所依赖、依靠的用具,在万不得已时才用兵打仗,(因此),君子最好冷淡、淡泊战事,高挂免战牌,不要热衷、崇尚武力。战争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自以为美,不要去庆祝庆贺,更不能张扬炫耀。那些赞美战争的人,是以杀伐杀戮杀人为乐的人。凡是喜欢杀伐杀戮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即他的理想事业将得不到天下人的拥护,无法取得成功。

在传统习俗上,吉庆的礼仪以左边为上为尊,凶丧的礼仪以右方为上为尊。(打仗誓师出征),地位较低的偏将军安排站立在左边,作为行军统帅的上将军反而安排站立于右边,也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誓师出征。

战争是野蛮和残酷的,被相互杀死的人众多,要以悲痛、哀痛的心情为他们哭泣,为他们悲伤。战事本身就是不祥的,即使战争胜利了,凯旋班师回朝,也要以丧礼仪式来纪念,告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庆祝炫耀。

老子的反战思想,一以贯之,他在第六十八章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在第六十九章强调“哀者胜矣”。

 

 

                                                            邱树荣                               2022年5月18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