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李君、杨文建:基于岗位职能与需求特征分析的数据馆员培养策略研究

发布于 2022-05-19 08:48

要:数据馆员是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数据管理服务需求的产物。高校图书馆需要在国家数据政策的支撑和指引下,从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入手,结合国内数据馆员发展现状,为数据馆员的职业发展搭建平台。在现有数据馆员培养体系基础上,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当着手从意识和环境、制度与管理、教育与职业发展、招聘与队伍建设、合作与提升等层面为数据馆员塑造职业发展路径,谋求适应性转型。

0 引言

数据管理服务大发展体现了国家对数据的高度重视,带动了高校、科研院所、数据管理机构等对数据管理以及数据管理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促进了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和数据馆员(Data Librarian)岗位的出现和发展。早期的数据馆员多由从事地理信息服务、社会科学管理和商业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转岗或兼职,但随着数据馆员岗位职责与能力需求逐渐清晰,加强对于数据馆员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职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专门成立电子科学工作小组,以研究数据服务为切入点,提出图书馆介入数据管理服务的10条建议,其中最核心的方式便是设置数据馆员岗位并培养馆员的数据专业技能。国外牛津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数据馆员培养,国内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双一流大学也设置了数据馆员岗位,制定了系列与学校数据管理服务需求相匹配的数据馆员岗位需求和评价标准,但从总体发展上看,对数据馆员的培养是一大难题。所以,构建数据馆员培养策略对推动国内数据馆员的职业化发展与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深入推进则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馆员内涵与相关研究

在数据驱动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下,数据管理服务是高校参与社会数据管理的重要方式,数据馆员则成为了图书馆发展和创新自身服务职能的重要媒介。

1.1 数据馆员概念

数据馆员是图书馆在应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所增设的主要针对数据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岗位,目前对数据馆员的概念并未出现统一的界定。
国外方面,早在1997J Liscouski就从数据馆员的服务内容入手,将数据馆员界定为针对实验室数据提供保存、检索、查询和记录等服务的馆员。此后,A Swan等于2008年向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提交的对数据管理服务职业调研报告中指出,数据馆员是与数据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角色,经过数据管理、保存、存储等方面系统专业培训的且具有数据管理从业资格的馆员T H Davenport等则从科研数据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数据馆员是具有专业资质和素养,可以在科研数据记录和共享、存储,制定数据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安全保障计划,提供版权、使用许可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服务的馆员
国内方面,孟祥保等认为,数据馆员是经过数据管理、保存和存储技能系统培训的具有行业从业资质的馆员履行图书馆数据管理职能馆员的统称是图书馆员职业的重要分支曾建勋认为,数据馆员除掌握数据管理基础技能外,还对数据的本质较为敏感,善于发现数据的潜在规律和价值的馆员。从已有成果来看,数据馆员是能够将图书情报学理论、知识管理经验和技巧系统应用到数据管理服务实务上的,具备数据采集、分析、解析和应用转化能力的,能结合数据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能将图书馆资源建设、馆藏评估、知识和数据组织与用户数据服务整体需求相结合的专业馆员是从事数据管理服务工作馆员的总称

1.2 数据馆员能力

国外对数据馆员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J Liscouski指出数据馆员应具有解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在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安全性及可访问性方面的具有潜在价值。随后,A. Gold则从服务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指出数据馆员应具有数据选择、数据获取、提供访问许可、创建数据标准、数据整理与分析、提供数据存储等能力2008年,英国数据监管中心指出,数据馆员应具备数据组织和协调能力,数据保存、分析、评估能力,解析数据价值和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管理服务宣传和营销能力。2016年,ARL《研究数据馆员能力框架》明确了数据管理服务中图书馆所承担的责任,数据馆员能力核心竞争力、岗位设置等问题,对推进数据馆员的培养和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L L Federer则指出数据馆员应当具备数据管理服务意识、数据管理技能、数据管理沟通和服务营销等9个维度共50个指标的技能和知识,是对数据馆员能力系统性解读
国内方面,陈媛媛指出数据馆的技能包括通用数据技能和核心数据技能两个方面。郭桑等通过对国内外部分数据馆员招聘信息调研分析,解析了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能及其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影响。虽然具备数据管理服务专业素养是成为数据馆员的重要条件,但人文社交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人格特质对数据馆员来说也同样重要。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统一的数据馆员能力评价标准。

1.3 数据馆员胜任力研究

国外方面,J Kim通过研究美国图书馆协会、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的招聘信息与职位设置指出,在信息技术密集型环境中工作、制定标准和规范、主导和参与项目管理、交流沟通支持、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能使用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等能力是数据馆员胜任岗位的核心能力A Creamer等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20项数据馆员的胜任力特征(其中技术性特征和非技术性特征各10项)I K Ohaji则采用个案研究法,将数据馆员的胜任力特征分为工作特征和人员特征两个维度
国内方面,部分研究者通过分析对数据馆员的招聘广告来解析数据馆员的岗位胜任条件,如崔宇红等通过分析领英上对数据馆员招聘信息,解析了数据馆员所应具备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技能,以从业需求的角度解构了数据馆员的从业条件。高珊等通过收集国际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与技术协会网站上部分美国大学的数据馆员任职条件,指出了对数据馆员的学科背景与工作经验、技能、综合能力要求。魏来等等也调研了国外部分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的招聘需求,从岗位设置、职能设置、任职能力要求三个方面解析了数据馆员的胜任力特征。柏雪、施雨等结合国内数据馆员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数据馆员胜任力模型。
采用针对招聘信息的分析方式能够有效获取用人单位对数据馆员的基本技能、学科背景、综合素质、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数据馆员及其岗位职责和任职能力的认识,但现有针对数据馆员招聘信息的分析研究具有时限、学科、地域限制,容易被招聘单位的学科背景和数据管理服务需求所引导,全面性和深入性还有待加强;同时部分研究也仅是对数据馆员岗位名称和工作大致内容进行分析,对数据馆员岗位职责整体发展脉络和任职条件系统变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综上,国外研究者多以宏观视角来分析数据馆员的职能与服务内容,从数据管理机构、图书馆、出版行业等多种角度来解析数据馆员的能力与发展路径。国内研究多从分析国外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招聘信息、岗位设置以及能力要求入手,或针对国外数据管理服务的社会期望、人才市场需求对数据馆员进行职业发展趋势、知识技能储备分析,鉴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数据管理服务在政策要求、技术发展、管理体制和服务现状上存在差异,直接沿用国外数据馆员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我国数据馆员的教育培养实际需求,需要结合国内数据馆员培养现状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数据馆员培养策略。

2 数据馆员岗位职能

全面解构数据馆员职业能力有助于明晰数据馆员职业发展路径,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适应性转型打下基础。开展数据管理服务实务,政府机构、数据管理机构、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协助研究者获取项目支持并开展数据出版等服务是数据馆员的主要岗位职能。虽然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能受科研环境发展产生了系列变化,但从内容上也大致可以分为:数据管理计划与咨询服务;数据监护、保存与共享;数据治理三种主要类型。

2.1 数据管理计划与咨询服务

数据馆员除从事数据管理相关咨询外,还应当为用户提供数据出版数据管理计划实施引导,以及提供数据素养教育、数据管理工具应用指导等服务,也包括为用户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开展数据管理培训,开发、建设、维护数据管理平台,或结合行业和学科发展动态利用已有数据找出数据集隐含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提出专业化意见等

2.2 数据监护、保存与共享

在科研数据管理活动中,数据馆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有效的收集和组织数据,数据馆员在数据监护和管理服务中易于和研究者建立了深入的联系,所以在开展数据监护、保存和共享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为用户制定数据标准并帮助其规范数据形式和内容以达到数据管理机构或国家数据管理政策标准是数据馆员的重要工作。数据馆员应围绕数据生命周期,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数据监护、管理、保存与共享服务,包括制定数据标准、数据筛选、数据存储与共享等,发现数据的价值并实现数据的科学、有序管理。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就通过向用户提供已有数据的分析结果提供正式的数据引用路径,实现科学数据的再利用

2.3 数据治理

指数据馆员利用自身的数据管理技能以及对相关学科研究的充分认识和理解,针对科研工作者提供的数据创建、采集、评估等系列数据操作服务,相关工作包括对科学研究项目所涉及数据的抽取、关联、聚类、统计可视化分析、成果转化,以及结合信息情境对数据进行内容挖掘等

3 对数据馆员的需求特征

依据数据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设置,可按A Swan等所提出的数据馆员职业角色划分方式为依据进行设置,分为数据科学家、数据管理员、数据创建者和数据馆员四种岗位,其中数据馆员或数据服务馆员是最为常见的称谓。在对数据馆员的需求条件上,高校间也有不同的倾向:

3.1 注重专业技能对口

如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招聘数据馆员就较为注重在数据管理、保存和存储方面经过专业教育且具有从业资质的人员中遴选,目的在于通过他们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管理并制定数据管理政策。而对数据创建者而言,加州州立理工大学、乔治城大学招聘的元数据管理馆员(Metadata Management Librarian)和元数据服务部负责人(Unit Head, Metadata Services)就较为注重从具备数据管理与总体调控经验和能力的人员中挑选,以提升数据管理机构对数据管理活动的整体把控能力;对数据科学家的要求则更高,数据管理员则通常由其他角色兼任。

3.2 注重学历与学科背景

较高的学历要求和对口学科背景是当前数据馆员招聘的基本特征。硕士及以上学历成为当前数据馆员招聘的典型准入条件,在学科背景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具有图情专业背景作为优选条件,而部分有特殊岗位要求的图书馆则提出对非图情学科专业的背景需求,包括数学、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相关专业挂钩,如波士顿学院招聘的数据与可视化馆员(Data and Visualization Librarian)就明确指出可以接受具有ALA认证机构或相关领域的图书馆或信息科学硕士学位或者数据密集型研究领域的高学历人才,如具备统计学、信息学、数据科学相关领域学位的人员,体现出数据馆员岗位设置与学科专业需求、岗位职责之间的密切联系。

3.3 青睐复合型人才

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沟通交流能力是数据馆员开展工作的基本保障,复合型人才也成为数据馆员的首选条件首先,数据馆员既要具有图情专业和图书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图书馆的资源内容、运作方式、服务政策、发展趋势等等,也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对数据管理服务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解。其次数据馆员要具备数据管理和数据生命周期相关知识,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尤其需具有较高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转化专业技能,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数据政策、数据伦理。再次是熟悉各类元数据标准,包括但不限于DDIDCOAI-PMH等。最后是熟知科研流程,能融入学术团体,能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融合到数据管理过程中去;掌握科研统计工具的使用方法,如Excel、SPSS、SAS、R、MATLAB等。部分高校也会对数据馆员进行专门的职后技能培训,如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会对入职后的数据馆员进行统计类和编程类专业培训,要求数据馆员掌握Python等专业工具,熟悉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

3.4 其他需求

由于数据馆员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技能性要求较高,对数据馆员自身素养和认知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所以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对数据馆员在工作经验、从业背景、个人综合素养上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在数据管理行业或机构中具有相应年限的从业经历或是工作经验,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就要求应聘者具备在科研机构中进行数据库创建、数据编码、数据利用等相关工作经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则要求应聘者具备在学术图书馆中参与或主导过数据管理平台开发和数据管理课程教学的从业经验。另外,部分高校还要求数据馆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文字功底。
综观国内数据馆员或类似职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技术知识掌握不牢固(如对图情、信息科学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但对统计学、元数据、知识产权、数据分析类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综合水平不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数据馆员仅将工作停留在数据平台的管理和服务上,在与数据利益相关者沟通、获得数据管理机构和研究团队或个人信任、理解不同学科的数据管理服务差异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数据管理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囿于图书馆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中的地位以及在数据管理服务中的角色,部分数据馆员对数据管理服务态度不够热忱,需要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升数据馆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数据馆员而言,随着科研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数据馆员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才能胜任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4 国内数据馆员培养策略

数据管理服务既是社会对高校图书馆所提出的服务创新需求,也是馆员职业、岗位、技能不断细分和提升的表现。数据管理服务的实质是智力服务,是以参与、辅助或引导为主要形式的合作服务。目前,国内数据馆员培养教育环境还未成型,如何实现自身在数据管理服务中的创新发展以紧跟数据密集型环境的时代要求?如何提升意识并构建适合数据馆员发展的数据管理环境、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数据管理政策?如何推动面向数据馆员的系统教育与职业发展?如何招聘并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馆员队伍?如何与相关单位合作实现共同提升与发展?都是我国实现数据馆员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数据馆员的培养可以具体分为五个模块(见图1)。

4.1 意识与环境

在大数据环境的不断影响下,数据馆员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甚至是社会的数据管理者,必须要明确图书馆以及数据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能,为其开展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准则纲要,也有助于服务效能的提升

4.1.1 明确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管理服务的主要方式、内容、范围

首先,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科研数据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将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和数据中心这三大类型的社会知识存储机构作为数据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但国内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数据管理服务行为多为借鉴、学习国外相关工作的结果,明确高校图书馆作为数据管理服务主体的进程还有待加速。其次,明确用户的数据管理服务需求,按需提供对口的数据管理服务,如明确数据管理计划(DMP)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是帮助用户制定?还是协助、指导用户制定?都需要进行明确。再次,要拓展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的服务范围,社会团体、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既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在数据管理服务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增进数据馆员与社会机构、研究团队以及研究者的联系,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

4.1.2 提升对数据管理服务价值的认识和对数据馆员的认可

国务院办公厅2018出台的《关于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高校参与科学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对推动国内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极为有利。对国内大多数高校而言,一是要将数据管理服务提升到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在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布局数据管理服务,综合提升对数据管理服务价值的识;二是规范数据馆员设置,将数据馆员从兼职设置中剥离出来,提升对数据馆员的认可度;三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核定数据馆员岗位,或是结合国家2035远景目标纲要确定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

4.1.3 提升数据馆员对自身工作和岗位的认识,促进自我认同

对国内图书馆而言,数据管理服务尚处于发展期,岗位职责、职能分工往往存在交叉,导致数据馆员容易对岗位性质、工作重要性、个人发展以及在融入图书馆的过程中出现顾虑。图书馆一是可以加强对优秀数据馆员案例及其个人发展的宣传,塑造数据馆员的价值特征与职业认同感,促进数据馆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促进其提升对岗位以及个人职业道路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

4.2 制度与管理

当前,国内高校的数据馆员主要还是由学科馆员兼任,虽节约了岗位数量但并不利于数据管理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开展;同时随着数据管理、存储、分析与可视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要求也逐渐提升,如何利用科学的制度与管理实现数据馆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是解决目前国内数据馆员队伍发展滞后问题的可行方式。

4.2.1 构建数据管理服务制度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相关服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尤其是针对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制定服务制度。如数据查询、数据组织、数据处理、数据保存等系列数据管理服务流程入手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或打造针对数据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数据管理服务制度

4.2.2 建立考核、评价与晋升制度

结合国内实际通过系列岗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数据馆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数据馆员的评价,可采取馆员自评、交叉互评、用户评价和行业评价等模式。可从数据馆员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数据管理、服务、分析、协调、组织能力,数据馆员的数据素养,个人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晋升制度上,可以考虑岗位设置与从业资格、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与项目、论文、学历等逐渐脱钩,实现数据馆员晋升破“五唯”。

4.2.3 打造数据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当前,各个图书馆在数据馆员的准入条件上并不统一,多以对应的学科背景或是数据管理能力、经验、行业服务经历等作为遴选条件。所以,要构建数据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图书情报行业协会或数据管理政策指导机构为主体,对具备相应条件的馆员进行资格认定,推行数据馆员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4.2.4 完善数据馆员的竞争和奖惩制度

数据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与传统图书馆岗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图书馆可以制定相应的竞争制度,采用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数据馆员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除与个人晋升、教育培训机会挂钩外,还可以将个人业绩与物质奖励、荣誉称号、团队带头人头衔等挂钩,鼓励良性竞争,在公正、向上的发展氛围中打造数据管理服务标杆个人和团队。

4.2.5教育培训以及其他制度

数据馆员的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密切相关,图书馆需要制定系列数据馆员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制度,通过鼓励、督促数据馆员参与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数据管理机构等举办的专题培训班、主题研讨、社交论坛等方式,多渠道提升数据馆员能力;可制定数据馆员转入转出制度,保证数据馆员队伍的质量;考虑到图书馆的人员编制问题,可以采用全职、兼职并行,由全职统领数据管理服务实务的形式开展工作,如英国的部分高校图书馆就采用全职、兼职并行的模式,设置唯一全职从事数据管理服务实务的数据管理协调员,统筹协调图书馆、IT部门或者其合作他单位之间的数据协作,这种模式也值得借鉴以解决学科馆员与数据馆员岗位职能交叉的问题。

4.3 教育与职业发展

根据《The Academic Data Librarian in Theory and Practice》对数据馆员培养过程的描述,一般可从培养数据服务兴趣、提升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技能、参加数据交流和培训等方式对数据馆员进行培养。要提升数据管理队伍以及服务的专业性,就应当注重对数据馆员的专业化教育,包括数据监管专业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既保障具有图情专业基础的数据馆员基本的数据管理水平,也保障非数据监管专业或图情专业背景数据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4.3.1 职前教育

国外方面,开展数据馆员培训的主体主要是高校信息学院、图书情报学院或是科研院所,具体方式是将数据监管课程纳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课程范围,或是由具备数据馆员认证资质的机构提供数据监管资格认证,但目前尚未出现专门的数据监管专业。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多数针对数据馆员的课程以图书情报学课程、数理统计学课程为基础,突出了数据监管教育为图书情报行业培养人才的本质;同时数据监管课程还附加了数据管理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数学建模等相关课程内容,以保障数据馆员能够具备参与数据生命周期服务的全过程。我国目前在数据馆员教育方面刚起步,数据馆员教育经验还不丰富,可以在现有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监管的专业技能和政策法规、数理统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夯实数据馆员的知识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由于数据管理服务是一项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的高技术含量工作,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操经验,所以可以采用课内课外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由所在专业进行扎实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结合数据馆员入职后可能参与的工作内容,采用项目制、导师制的方式,深入科研团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实践经验。

4.3.2 职后教育

国外的教育注重围绕科研工作具体环节设置数据馆员相关培训课程,涵盖元数据标准创建、平台开发与维护、数据素养教育国内的数据馆员教育在职前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在职后教育中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培训所以国内的数据馆员职后教育,既要注重对数据馆员包括数据创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标准等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也要加强对数据馆员沟通协调、组织运作能力的培养。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对专业技能强度对数据馆员服务能力的价值持不同观点,认为保持对计算机、数据库和信息检索工具及语言、编程逻辑等内容的兴趣才是促进数据馆员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第一诱因。所以,系统、全面的职后教育是实现数据馆员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职后教育要注重分层教育,如针对数据管理员,可设置相应的数据技能和数据监管课程;对数据科学家,可提供继续教育课程或推荐参加数据管理论坛,交流数据管理实操经验;对数据管理协调员,可提供与相应的数据管理机构、科研团队和个人的沟通交流途径,提升其对图书馆数据管理实务的整体把控能力。由于目前国内数据管理教育资源相对稀少,可以整理部分国外的数据馆员课程提供使用,如DCCUKDA、Portage Network等均提供了针对数据管理实务的免费教育资源。

4.3.3 数据素养教育

对数据馆员而言,数据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开展精准、高效的数据管理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角色定位上看,数据馆员目前已经成为部分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据馆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研工作者。所以,针对数据馆员,还应当提供专业的数据素养教育:一是加强对数据馆员的数据认知、数据批判和数据操作等能力培养,并敦促其主动学习部分类似The Academic Data Librarian in Theory and Practice的专业书籍,或加入IASSIST国际社会科学情报服务和技术协会的社区讨论板块等数据馆员较为集中的平台,此外,英国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开设的数据素养在线教育课程MANTRA也是可以用于提升自身数据素养的课程。二是定期开展自我测评,补齐短板,如利用现有的数据馆员胜任力测评量表,定期测评和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职前、职后测评,结合行业发展规划,找到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4.4 招聘与队伍建设

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数据馆员队伍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实力的重要方式,而招聘与队伍建设则是实现高水平队伍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
4.4.1 招聘
在招聘形式上,可以通过以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指标的方式,结合资格证书、临场表现、实操,结合数据馆员岗位职责、所负责的数据生命周期环节、数据管理机构或是科研团队的学科背景等因素,进行胜任特征考察,以结构化面试或半结构化面试为主要考察方式(结合行为性面试和情景化面试),综合考察应试者的一般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管理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数据素养(数据意识、数据操作、数据伦理等)和个性特征(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用于评判应试者是否适合岗位以及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4.2队伍建设
在队伍的后期建设上,要注重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并有针对性的提升其个人素养。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多由学科馆员兼任的特点,可以从现有的馆员中挖掘和培养具有数据馆员特质的优秀馆员,按照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发展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专业技能、沟通协调、团队引导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可以根据馆员个人特质数据管理技能、数据意识、协作能力、数据出版等培训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此外,对数据馆员而言,沟通协调能力是仅次于专业技能的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与数据管理机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等进行不定期的需求调研,同科研工作者和同行业专家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在增加数据馆员公信力的同时,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在组织领导能力培养上,可以尝试给数据馆员队伍中的部分岗位增加领导职责,或是指定团队中较有威信的人员担任数据管理服务带头人,促进其提升领导能力。

4.5 合作与提升

对数据馆员的培养需要依靠整个数据管理服务环境的力量,通过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和数据管理机构的力量来实现对数据馆员的综合提升。由于国内的数据管理服务仍处于发展初期,要针对国内数据管理服务环境,结合高校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与工作实际,广泛加强与高校图情专业、科研院所和数据管理机构的合作,借助高校、社会、行业等多渠道的力量,共同提升数据馆员的能力水平。高校图书馆除通过系统的职前教育外,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以继续教育、广泛合作、交换培养的方式共同提升数据馆员的职业能力与管理服务水平。

4.5.1 与利益相关者展开多样化合作

数据管理与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研究者的跨部门服务,需要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知识体系、受教育层次的馆员共同参与。所以,合作应当考虑在数据馆员或数据馆员队伍内部之间、与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各科研院所、数据管理机构、公共图书馆、研究团队、研究者等)之间进行多样化交流与合作。

4.5.2 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交流互动

数据管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适应大数据环境的自我转型与发展,是在国家和社会政策支撑下的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工作。可以与国外开设数据监管课程、数据馆员职后教育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广泛交流,或是利用数据管理服务交流平台,参加相关国际论坛与研讨交流会,与国内外同行分享教学、培养经验与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线下观摩活动。

5 结论

数据管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适应大数据环境和E-Science趋势的职能转型在国内诸多高校图书馆面临资金和发展困境的当下,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既是向用户提供新型科研支持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国内目前仅有少数高校设置了数据馆员岗位,其余高校应当及早部署,通过设置数据馆员来推动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数据馆员也要厘清自身在提升高校参与数据治理能力方面的责任,不断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作者简介

邓李君,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研究馆员,重庆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与交流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空间、数据素养及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等。主持省部级、厅局级及其他各类项目14项,以第一主研参与国家社科西部项目一项;获重庆市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术成果二等奖。并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建设》《情报理论与实践》等权威核心、CSSCI、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文章来源

该文发表于2021年《图书馆学研究》第23期,第11-19页。推送已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转发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